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1)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71)
虚而遨游
作者: 张宗子
关键词: 遨游 三年 夜游 苏过 黄州 前后《赤壁赋》 赤壁 苏轼
描述:自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初,苏轼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这期间,赤壁是他经常游览的地方,见诸诗文的就有四次。前三次是夜游。第一次在元丰三年八月,是和儿子苏过两人划着小船去的。其后两次,分别在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是带着朋友去的。后两次夜游的结果,便是著名的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第四次仍在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他生日,当天,朋友们特地安排在赤壁之下为他置酒庆祝。
苏轼的赤壁情怀
作者: 张敏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州时期 《后赤壁赋》
描述:发生在赤壁的那场江河大战在人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那些英雄人物则时常凝缩成为一个"怀古"的标签被谈论起,800多年之后,长江上响起了这样一句辞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夏口"即今天的武昌,"武昌"则是今天的鄂州,这句辞赋出自《赤壁赋》,作者是被王安石认为"几百年如此人物"的文人苏轼。当时他被贬黄州,泛游长江之时,将历史上"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刻画到了黄州。黄州的赤壁因为苏轼被称为"文赤壁",与三国的古赤壁战场"武赤壁"相呼应(关于黄州赤壁前文已有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苏轼形貌的图像学新证
作者: 邵晓峰
关键词: 乔仲常 形貌 苏轼 考证 后赤壁赋图
描述:通过梳理、研析宋代文献,可以得出苏轼形貌的四个特征:胡须不多、眉目清朗、脸长而奇、身材修长。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比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元代赵孟頫《东坡像》,进行图像的描述、分析、阐释,认为乔仲常《后赤壁赋图》不但是目前所见最早描绘苏轼形象的画作,而且其中的苏轼形貌均符合以上四个特征。鉴于乔仲常与东坡同时代,并师法东坡好友李公麟,笔法近之,因此他所描绘的苏轼形貌是可信的。以之为据,可鉴识后世数量众多、形貌不一的东坡艺术形象,解决学界长期莫衷一是的难题。尽管元代以来胡须浓密、体态较胖的东坡戏曲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东坡的真实形貌还是得到了持续有效的关注与传承。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作用——以《赤壁赋》《师说》《六国论》为例
作者: 石翠丽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六国论》 《赤壁赋》
描述: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一)学习《赤壁赋》品传统文化《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时创作的一篇赋,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其中,就
生存困境和苦闷心绪的宣泄与消解——解读苏轼《赤壁赋》中人生喟叹的层面
作者: 李正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教学思考 苏轼 《赤壁赋》
描述: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于作者极度苦闷的黄州时期。文章紧扣月夜泛舟的情境,缘景抒情,因事喻理,把作者忧患于人生困境的苦闷心绪和超越时空的人生喟叹逐层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拟在前贤时俊解读的基础之上,就《赤壁赋》中流露出的人生喟叹作一点粗浅的探讨和补缀,以期求教于方家。
上页 1 2 3 ... 6 7 8 ... 13 14 1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