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游赤壁题材戏曲论析
-
作者:
安忆涵
-
关键词:
改编
形象
苏轼
《赤壁赋》
戏曲
-
描述: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并写下杰作前后《赤壁赋》。元明清时期戏曲作家围绕这一题材展开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剧作家在戏曲中对苏轼所作前后《赤壁赋》加以运用,或引用原文作宾白,或化用意境作唱词,使戏曲语言更显文雅。通过虚构情节、改换人物和处理时间三种方式,剧作家对苏轼游赤壁的本事进行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改编。受文化思潮等因素影响,元明清三代戏曲中建构的苏轼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元杂剧中的苏轼虽潦倒落魄却仍富于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明代戏曲中的苏轼则转向了超迈旷达并富有谐谑、世俗的气质。清代戏曲或沿袭明代苏轼形象,或对其进行雅化的艺术改造,呈现出两种创作路径。
-
谁见幽人独往来——苏轼与他的《前赤壁赋》
-
作者:
张君平
-
关键词:
《前赤壁赋》
精神突围
-
描述:一、写作背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首词为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身处逆境,拣尽寒枝,独宿沙洲,以"孤鸿"自况,凄清、寂寞,一肚子的幽怨,可与语人者无二三。谪居中的苏轼愁闷孤独而又心怀清高,于此可见。
-
《前赤壁赋》的现象学解读
-
作者:
李星亮
-
关键词:
《前赤壁赋》
现象学
-
描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以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引介迈入了新的阶段。西方现象学强调回归事实本质,还原事实原本面貌。在古代文学赏析过程中,通过现象学带有浓郁人文主体直观意象特征的描述,可以在自然、艺术间建立亲密关系,为文学评论提供新的着眼点。因此,在《前赤壁赋》教学中,以现象学理论为依托,着重鉴赏水与月景色,揣摩意境,体会水与月的哲理就变得至关重要。《前赤壁赋》一般指苏轼所做的《赤壁赋》,为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