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19)
生态文化(1)
论苏轼赤壁文学的视觉转换与图像阐释 ——以单景《赤壁图》为中心
作者: 陈琳琳
关键词: 《赤壁图》 图像阐释 前后《赤壁赋》 苏轼 视觉转换
描述:以单景《赤壁图》为考察中心,分析图像与文本平行、交错或背离的多重关系,探讨苏轼赤壁文学在古代绘画中的接受、诠释与再创造。历代画家撷取泛舟赤壁、江川临眺、摄衣攀登、步自雪堂等典型场景,经由视觉转换与图像演绎,既拓展苏轼原作的阐释空间,又投射自我的山水理想与审美观照,同时折射出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的融通特质。
从象征意味谈《后赤壁赋》的情感
作者: 仇丹青
关键词: 贬黄州 象征意味 《前赤壁赋》 自我生命 融入自然 苏轼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描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分别写于元丰五年的秋、冬两季,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前赤壁赋》中以主客对答议论的方式寄寓了作者的人生观及宇宙观,有对物我无尽的思考,有将自我生命融入自然的感慨,而《后赤壁赋》则以写景为主,直接抒写内心情感的文字却少之又少,作者将以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方式,将此篇文章写得神秘迷离,笔者认为,此文中多处文字读来均有其深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
水月之间的精神逍遥:重读苏轼经典《前赤壁赋》
作者: 欧阳琴1,林长洋2
关键词: 前赤壁赋 客观对应物 经典重读
描述:重读苏轼经典《前赤壁赋》,从水月作为心理意识的“客观对应物”角度切入,剖析“月和水”在“主与客”心中三重观感,探索它们由物我交流的人格对象,到天人相形的自然客体,再到物我同一的精神载体的不同地位,领略作者从个人境遇到宇宙人类命运再复归个人心灵的深邃思考,把握其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质。
小说的“气息”(对谈 ——关于《前赤壁赋》的对话
作者: 陈培浩,王威廉,于德北
关键词: 城市文学 小说观 《前赤壁赋》
描述:1陈培浩:循例,我们从本期的主题作品谈起。《前赤壁赋》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题目,因为苏轼的《前赤壁赋》太著名了!它简直是中国中年人普遍心灵历程的一次集中抒发,是什么样的作品会以之为题呢?相信不仅是我,绝大部分读者都有此疑惑。当我开始阅读这篇小说时,困惑就更大了,因为这篇小说开篇,从风格或所谓调性来说,跟苏轼的《前赤壁赋》并不搭。苏轼的《前赤壁赋》是隐逸,是山林,是清风明月,是潇洒旷达,是参悟生死。
巧谙课眼 善解诗境——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讨高中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 金庞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高中诗词教学 课眼
描述:课眼是诗词教学的关键点。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展开对古诗词教学的探究,认为教学中要紧抓三个"课眼":探讨诗中人物——周公瑾的形象;探讨诗中地点——赤壁矶的特点;探讨诗中情怀——作者的思想。巧谙"课眼",剖析主题,才能真正称得上读懂了全词。
上页 1 2 3 ... 6 7 8 ... 22 23 2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