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4)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64)
论“墨戏”的缘起与生成*
作者: 谷疏博
关键词: 工具材料 士大夫 士人画 墨戏 苏轼 北宋
描述:墨戏作为文人画兴起的重要载体,它颠覆了绘画常法,以不求形似求生韵、注重瞬间挥洒效果为特征。墨戏正式诞生于北宋时期,其缘起与生成是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集中体现在形而上之思想动因、本体之理论建构以及形而下之工具材料三个维度上:北宋士阶层的变迁带来人文精神的高涨,苏轼"士人画"理论体系使得"墨戏"审美趋向得以确立,工具与材料的变迁助推了"墨戏"恣意挥洒式创作的实现。
北宋名儒刘棠方志书写变迁考
作者: 刘涛
关键词: 刘棠 形象 朱熹 欧阳修 苏轼 北宋
描述:在新旧方志的记载中,北宋名儒刘棠传的书写发生了变迁。通过考证发现,刘棠字召美,北宋福建漳州龙岩县人,元祐五年以《舜不穷其民论》考中开封府解元,所作《善政纲举而网疏》曾遭王质批驳。其事迹散见文集、地方志,龙溪、漳平先后引为先贤。刘棠未获苏轼、欧阳修垂青,曾遭吴幵批驳,获得朱熹称道。
北宋唱和乐府诗研究
作者: 陈瑞娟
关键词: 唱和 和而不同 王安石 乐府诗 苏轼 北宋
描述:受北宋诗坛唱和之风和求新求变诗风的影响,北宋诗人常以唱和乐府诗的形式来抒情达意。乐府诗唱和者的关系一般较为紧密;唱和诗的诗题广、数量多,古题新题兼备,并且有依韵、次韵等不同的唱和方式。这些和诗与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围绕原作展开,有的是赋题,都非简单地重复模拟,而是和而不同。唱和乐府诗的创作有利于深度开掘作品的主题内涵,提高创作技巧。从乐府诗题的角度看,唐宋文人的乐府新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唱和、拟作,才有可能成为传统题目,所以文人唱和乐府诗有利于确立、丰富乐府诗题。唱和乐府诗中出现的依韵、次韵等唱和方式,突破了前代只和意而不刻意和韵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北宋乐府诗的文人色彩。
胡风汉韵:5~7世纪初的“南青北白”
作者: 孙一琼
关键词: 北宋中期 陶瓷史 越窑 高峰期 青瓷 胡风 汉晋时期
描述:过去言及“南青”,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越窑。毕竟,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代表了当时南方青瓷的最高工艺成就,尤其是两个高峰期:汉晋时期、晚唐至北宋中期。在这两个高峰期之间,也就是六朝至唐初(5~7世纪初),是越窑的发展低谷。地处湘江沿岸、掌握了青瓷烧造工艺的岳州窑与洪州窑迅速崛起,成为了这一时期南方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作者: (宋)苏轼著;汪超导读;汪超注译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作品综合集 北宋
描述:《苏轼集》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集,包括《东坡全集》《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大全集》《东坡备成集》《苏轼全集》《苏轼文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本书从原集中选择苏轼很为脍炙人口的诗篇39首、词作69首、文章21篇,加以解析导读,并注释、翻译,以便今人能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精妙之处。
上页 1 2 3 ... 24 25 26 ... 31 32 3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