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8)
谒陶渊明故居
作者: 李金龙
关键词: 分韵 云影 陶令
描述:谒陶渊明故居
陶渊明诗文的用韵
作者: 阮绪和
关键词: 韵部 陶渊明 语音分化 语音合流
描述:利用古诗文的用韵来研究古代的韵部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文章以东晋陶渊明现存一百四十首(篇)诗文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这些诗文的用韵情况,归纳整理诗文的韵部,考察其用韵特点及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
长恨此身非我有* ——苏轼黄州时期三首同韵诗探析
作者: 艾金升,舒韶雄
关键词: 同韵诗 正月二十日 黄州 苏轼
描述:苏轼在黄州期间,陷入了人生仕途的低谷,却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在谪贬黄州的4年中,他分别在元丰四年、五年、六年的同一天(正月二十日)写下了三首同韵诗。这三首同韵诗不仅揭示了他在黄州期间精妙细微的思想变化,折射了他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还见证了"一代文宗"由孤独、忧愤逐渐走向旷达、超拔这一脱胎换骨的蜕变、涅槃重生的过程。
解析“韵高而才短”的长期误读——基于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作者: 马津瑾
关键词: 孟浩然 “韵高而才短” 苏轼
描述:孟浩然被誉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词著称,其促进了词的发展,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诗尊词卑"的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词原有的发展方向。这样两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代表性人物,因为苏轼对孟浩然诗的一句"韵高而才短"而建立起了联系,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将这句话当作苏轼对孟浩然诗的评价和定位,甚至认为这是苏轼对孟浩然诗的批评或者否定,然而却很少有人深入分析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含义。文章着重对苏轼点评中的"才"进行了分析,以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韵高而才短"的误读。
解析"韵高而才短"的长期误读——基于苏轼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
作者: 马津瑾
关键词: "韵高而才短" 孟浩然 苏轼
描述:孟浩然被誉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词著称,其促进了词的发展,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诗尊词卑"的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词原有的发展方向.这样两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代表性人物,因为苏轼对孟浩然诗的一句"韵高而才短"而建立起了联系,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将这句话当作苏轼对孟浩然诗的评价和定位,甚至认为这是苏轼对孟浩然诗的批评或者否定,然而却很少有人深入分析这句话背后的真实含义.文章着重对苏轼点评中的"才"进行了分析,以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韵高而才短"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