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2)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76)
耕读文化(4)
生态文化(2)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
作者: 龚爱华,任芳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美学欣赏 林语堂的翻译观
描述: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陶渊明践行孔孟美学的潜体系
作者: 徐声扬
关键词: 生态伦理美 个体生命学 孔子 美学 陶渊明 集体社会美 孟子
描述:孔孟的确没有自成系统的美学理论框架的“显体系” ;但有对美学“一以贯之”的言论与思想 ,质性明确而独特 ,且环环相扣、自成一统 ,可称之为“潜体系”。对此 ,陶渊明心领神会 ,付诸践行 ,值得关注
枯槁之美的文化内涵及发生 ——兼从“枯”的造字理念入手
作者: 管宗昌
关键词: 中国美学 “古” 字义 枯槁之美 “枯” 造字理念
描述:中国古人崇尚生命和生命之美。"枯槁"虽具有死亡和消极意义,却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形成了典型的"枯槁之美"。关于它的发生、文化渊源以及发展过程尤其值得关注。通过梳理发现,其内涵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枯槁之美"还没有获得审美内涵;第二阶段审美内涵初步发生,集中展现为对生命的眷顾;第三阶段其内涵出现大拓展,展现出偏重高古、崇尚荒寒和道家属性。这些内涵都有相关的文化渊源,也与宋代特定的文化特征、审美倾向以及苏轼的贡献有关。同时,对"枯"的字义追溯,是深入探讨枯槁之美发生机制不容忽视的视角。"古"的字义承载着枯槁之美的文化基因,"枯"的造字理念暗含着枯槁之美两种不同的发生机制。
礼养人 乐安民——苏轼雅乐思想研究
作者: 张孟蕊
关键词: 音乐美学思想 民间音乐 著名文学家 雅乐 苏轼 北宋文人 贬谪
描述: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章。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音乐活动和面貌,还表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被外放和贬谪过程中,苏轼经常接触到民间音乐,他的诗词文章中对各类音乐活动的描写、音乐感受的阐释多达上百篇,成为后世了解北宋文人音乐活动和创作的重要史料。
苏轼书论思想与现代设计的审美共通性
作者: 沈袁达
关键词: 关系 现代设计 审美共通性 苏轼书论 艺术美学
描述:苏轼作为北宋书坛的领军人物与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其不仅精通诗词与文赋,而且擅长书法与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多集中于他的题跋或散论中,观念自成体系、主旨明确,其中论理、论意、论法、论评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分析苏轼书论核心思想与现代设计审美的共通性,借此确立对古代艺术理论成果的关注,倡导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体系。
上页 1 2 3 ... 10 11 12 ... 15 16 1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