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意于物”与“适意逍遥”——苏轼美学思想再探
-
作者:
江梅玲
-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适意逍遥
人生哲学
寓意于物
留意于物
-
描述:与"留意于物"所呈现出的浓厚情感色彩不同,苏轼"寓意于物"的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以往说"意",往往注重主体精神,却不自觉忽视"意"其实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天然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两个层面。"寓意于物"要求艺术家对外物物性以及内在之理有高度的把握,笔下所呈现的是万物不断变化的自然之意。"意"也有主观性的特点,艺术家可通过外物呈现出自我情感及品性。而苏轼之所以强调创作的"无意"性,正是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法度之内,而忘却了享受艺术过程本身的自由快乐。"寓意于物"包含了"取意于物","物我相融","意畅情出"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适意逍遥"是"寓意于物"过程中主体的精神状态。苏轼所希望达到的是不限于某个范围的"无适而不可"的境界。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足。
-
宋人美学在于境界
-
作者:
柯少君
-
关键词:
境界
一言蔽之
美学
诗词
苏轼
日常生活
东坡先生
-
描述:宋人美学吸引之处,在于境界。可是“境界”每人感受不同,不能以一言蔽之。以下试举数例。文人:苏轼早前在整理苏轼《木石图》资料时,除了东坡先生生平、诗词、书画,也看了许多艺术以外的轶事,毫无疑问苏轼在学术领域上有非凡之处,而他在官仕生涯中、曾经被宫廷甚为看重,却又数次被贬官流放至不毛之地,不论多风光,或是多潦倒,他在这些颠沛经历里,苦或乐的日常生活中,他所感受到的那种境界,并非我们一般常人能轻易感受到的。
-
以心为马
-
作者:
陳彦如
-
关键词:
拜师
王羲之
艺术家
治印
以书入画
东方美学
书画
美感教育
-
描述:前几日,在一位艺术家家里,见有一位企业家携女来拜师。这位艺术家日常兼工书、画、印,所以拜师者问:"先学什么好呢?"艺术家回答:"书法。"他认为书法是进入中国艺术的正确打开模式——书画本同源,以书入画自然画也有基础;至于治印,也是集书画要素之大成。为何中国式美感教育一定从书法开启?早在汉代杨雄曾言,"书者,心画也";王羲之也认为"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书法一直被遵从为一种道,甚至被安放在东方美学上的顶端,很大程度上其最初发展与人的本心相关。即使后来被苏轼认为"意"即是"心",重视"心"的作用,只要通"意",就可以摒弃所有的法则。而书法的优劣,不是要对某家书法模拟得精到,而在于书法家能否"出新意",从
-
董通论绘画“移形索影,写照寓神”
-
作者:
樊波
-
关键词:
理论色彩
山东东平
绘画美学
广川书跋
书画
苏轼
-
描述:董逋(生卒不详,字彦远,号广川,山东东平人),宋代著名书画理论家。撰有《广川画跋》《广川书跋》等著述,两者皆为书画考鉴之作,但也包含了丰富的美学见解。他的绘画美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苏轼等人观点的一种延续,其中既包含了老庄的思想因素,又染上了佛道的理论色彩。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董適提出了上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