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5)
苏辙《诗集传》中的心性之学
作者: 刘茜
关键词: 思无邪 苏辙 诗集传 心性
描述:北宋时期,受到理学思潮的影响,苏辙《诗集传》蕴含了丰富的"心性"思想。苏辙在《诗集传》中提出了"人性"即"仁性"的观点,即人虽然会在外物的干扰下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行为,但人之"本性"却是善的。而人要保全尽善之人性,则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实践,且这个过程必须以诚心贯穿于始终。苏辙《诗集传》在对"思无邪"的阐释中也融入了他的"心性"思想。苏辙指出,孔子论《诗》所云的"思无邪"应指人之思考的状态,即人在思考之时,其心思不为外物所缚,保持一种纯正的本初状态。换句话说,苏辙认为,这种能够保持本心的思考状态就是"思无邪"。
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作者: 陈莹
关键词: 人格精神 审美表达 词境 宋词雅化 心性
描述:宋词雅化以心性涵养为根本动因,是士大夫人格精神与审美精神融会交通的自觉艺术实践。宋人雅词所锤炼的审美意境,实质是宋代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凝练,也是宋代士人将道德教化自觉引入词学审美的创作表现。较有代表性者有欧阳修"清风明月"词境对"与物之情"的转化,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境对"自适之适"精神境界的升华,和黄庭坚"断虹霁雨"对"光风霁月"人格气象的参证。在词境的雅化过程中,心性哲学观念与宋词达成了一种理念上的同构,证明了宋型审美精神是建立在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哲学层面之上的。
论韩愈“道”之诠释对佛教思想的接受
作者: 吴斌
关键词: 教化 尊儒 韩愈 道统 融佛 心性
描述:论及韩愈"文以明道"中所明何道,学界多从历史层面予以分析,认为韩愈所明的是"夫子、孟子、扬雄所传之道",旨在政治上"尊王攘夷"和文化上"尊儒排佛"。但韩愈之"道"是否真的如其所言"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则应从思想层面加以探析。在佛老大行其道而儒学逐渐衰落的社会背景下,韩愈"道"之诠释发生了重大转向——融佛以尊儒,即体现为:仿佛之法统创建儒之道统,效佛之教法倡导儒之教化,融佛之义理补充儒之心性,而其意旨在于接续"道统",复兴儒学。
焦日明:翀和恬淡写心性——焦日明老师书法欣赏
作者: 西伯郎
关键词: 书法欣赏 历史 工作室 老师 陶渊明 恬淡 积淀 心性
描述:焦日明:翀和恬淡写心性——焦日明老师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