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苏词的多元风格兼具的文体学意义
-
作者:
李沐蓉
-
关键词:
多元风格
文体学
苏词
-
描述: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互为存在依据,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征对文体的影响不可小觑。对宋词也是如此,苏轼在诗词创作上不仅引领了宋词的豪放风格,也拓宽了宋词的表达范围,进一步拓展了宋词的词境,提升了宋词的格调,尤其是其多元风格更对词体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
冲淡·旷达·飘逸 ——苏轼的词风探析
-
作者:
叶冲
-
关键词:
词风
飘逸
冲淡
旷达
苏轼
-
描述:人们一般将苏轼的词列入豪放一派。但是,苏轼也不乏具婉约风味的词作,而且,在苏轼的词作中,还表现出冲淡、旷达和飘逸等不同的词风。其实,冲淡与旷达不过是词人出世思想的动静不同的表现,飘逸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一种飞跃。形成苏词复杂多变风格的原因有三:一是陶潜、谢安等魏晋名士的影响;二是佛家禅宗、老庄哲学、儒家学识的影响;三是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遇的影响。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内涵辨析
-
作者:
许兴宝
-
关键词:
地方
朝廷
神宗
天
苏轼
词
-
描述:苏轼内心里面存在着进退难以取舍的矛盾,这种矛盾有时通过词的创作加以展示。其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句即是展示这种矛盾心理的典型。由此来看,这一句词中表现的是,"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的心声,而不是表现"由不满现实而企图追求天上的纯洁,然而终究离不开人间"的想法。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王安石复相期间,形成了对苏轼极为不利的高压政治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苏轼不加思考就有些不正常了。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是,苏轼谋求外任本来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意欲回到朝廷才是真正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密州任上,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弄清楚苏轼的如上内心世界,是揭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深刻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苏轼能够将"至味"的诗学观,应用到词的创作实践中,提高了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品位,是造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具有深刻内涵的主要原因。
-
日出“东坡” ——“东坡词”学习任务群设计
-
作者:
代晓影,张春华
-
关键词:
东坡词
阅读速度
学习任务群
-
描述:本专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新天下之耳目"的东坡词,品味苏词特色,走进其思想境界。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苏轼诗词创作独特性的同时体悟苏轼"履险如夷""任天而动"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词的体式特征和鉴赏规律,获得群文阅读的经验,掌握阅读同类专题的方法,并提升在复杂的情境中用语文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一、学习目标与内容(一)学习目标1.从意象、构思、意蕴、情感态度等多个角度品读作品,感受苏词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体验;梳理归纳苏词特征,发现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并探究词的一般特征和创作规律。
-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从《望海潮》看柳永词的大格局
-
作者:
沈磊
-
关键词:
大格局
柳永词
《望海潮》
-
描述:最早给柳永和苏轼贴标签的应属宋人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此在很多人心中,这两位词坛大家便被放在了天平的两端,似乎东坡词有多么豪放豁达,柳永词就该有多么缠绵多情。甚至还有许多不屑于善感柔媚一派的人们,热衷于诟病柳词为"俗曲",戏称耆卿为"腻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