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1)
北宋“绝代双骄”
作者:
关键词: 宋神宗 王安石
描述: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坛泰斗,可以称之为"绝代双骄"。不过,两大才子却上演过一出"文人相轻"的"恩怨情仇"。原因是正直爽朗的苏轼对王安石颇有成见,认为是王安石打压自己,以致自己在官场上"怀才不遇"。公元1070年,王安石成了一国之丞相,当时的苏轼不想与他同朝为官,主动要求离京调基层锻炼。后来听到王安石被罢相的消息,他欢欣鼓舞,马上向朝廷打了个报告,要求回京任职。然而次年,王安石因得到神宗的"谅解",第二次拜相。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内涵辨析
作者: 许兴宝
关键词: 地方 朝廷 神宗 苏轼
描述:苏轼内心里面存在着进退难以取舍的矛盾,这种矛盾有时通过词的创作加以展示。其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句即是展示这种矛盾心理的典型。由此来看,这一句词中表现的是,"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的心声,而不是表现"由不满现实而企图追求天上的纯洁,然而终究离不开人间"的想法。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王安石复相期间,形成了对苏轼极为不利的高压政治环境。面对这样的环境,苏轼不加思考就有些不正常了。还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是,苏轼谋求外任本来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意欲回到朝廷才是真正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密州任上,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弄清楚苏轼的如上内心世界,是揭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深刻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苏轼能够将"至味"的诗学观,应用到词的创作实践中,提高了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品位,是造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具有深刻内涵的主要原因。
司马光和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作者: 晏建怀
关键词: 宋神宗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苏轼
描述:"王安石变法",是由北宋神宗主导、宰相王安石负责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这场变法开启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结束于宋神宗去世时的元丰八年(1085年),前后16年有余。由于时间长,牵涉面广,牵连的人多,掀起的滔天巨浪对北宋的官场形势、人情冷暖甚至国运兴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议由来已久。
岗位诚可贵 安心价更高
作者: 黄庆新
关键词: 宋神宗 蛮荒之地 元丰二年 苏轼
描述:宋神宗元丰二年,时任秘书省正字的王巩被贬至蛮荒之地宾州,歌妓柔奴随同而行。四年之后,王巩北归,与苏轼在京师重逢。重逢宴上,苏轼问柔奴,岭南风物如何,是不是有些不太适应,柔奴从容回答:"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苏轼听后,大为感动,因此写下了那首名诗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
权力与观众:古代突发事件后的央地关系
作者: 曾勋
关键词: 央地关系 《梦溪笔谈》 宋神宗 地方官 突发事件
描述:“火神山医院”在宋代时就出现了,当时叫做“安乐坊”。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一带先旱后疫,染病百姓不计其数。由于地方官员救灾不力,《梦溪笔谈》中记载出现了“十之五六尽皆病死”的惨状。这时,时任杭州通判苏轼,把沈起、刘彝等不作为的地方官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们“使十余万人暴露瘴毒”。接着,他请求朝廷延缓贡米时限,请求救济,使米价回落到正常水平,灾情很快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