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29)
苏轼与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式比较研究
作者: 聂涛
关键词: 枯木竹石图式 比较研究 苏轼 赵孟頫
描述:本文从枯木竹石图式的画面痕迹、发展历史及精神内涵的角度,对苏轼与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式展开比较研究,认为苏轼是该图式正式形成的初创者,而赵孟頫将该图式推至成熟;在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苏轼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理论层面,而赵孟頫则理论与实践兼有;在精神内涵的表达方面,苏轼传达的主要是其志道之志,赵孟頫还蕴含着对现实境遇的复杂心情。二人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该图式的发展,丰富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苏轼与赵孟的枯木竹石图式比较研究
作者: 聂涛
关键词: 枯木竹石图式 赵孟 比较研究 苏轼
描述:本文从枯木竹石图式的画面痕迹、发展历史及精神内涵的角度,对苏轼与赵孟的枯木竹石图式展开比较研究,认为苏轼是该图式正式形成的初创者,而赵孟将该图式推至成熟;在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苏轼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理论层面,而赵孟则理论与实践兼有;在精神内涵的表达方面,苏轼传达的主要是其志道之志,赵孟还蕴含着对现实境遇的复杂心情.二人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该图式的发展,丰富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美学思想
作者: 赵晓晴
关键词: 画竹 常形 常理 成竹于胸 苏轼
描述:苏轼作为北宋文人的代表“平生好诗仍好画” ,同米芾、李公麟、文与可等画家来往密切,其中苏轼与文与可同为墨竹派画家,他在文与可的影响下所画的枯木竹石有很高的造诣。苏轼在美学实践中不仅作画,更是提出了诸多如“成竹于胸”“身与竹化”等范畴而为后人所传承,对后世审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轼将经典范畴如“理”“道”“意”等的反思融进了他的美学思想中,并在他的重要篇目《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可见一斑,本文将作以探讨。
论紫砂壶“欣竹提梁”的造型和内涵之美
作者: 范早大
关键词: 造型之美 欣竹提梁 内涵 紫砂壶
描述:论紫砂壶“欣竹提梁”的造型和内涵之美
论卜松山与苏轼竹画美学跨文化对话
作者: 王德兵
关键词: “身与竹化” 竹画美学 卜松山 跨文化对话 苏轼 “胸有成竹”
描述: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对中国美学、中国文论等方面的跨文化对话的研究卓有成效。文章以卜松山对北宋诗、书、画大家苏轼的竹画美学的研究为对象,阐述卜松山提出的跨文化对话理论要领与对苏轼竹画美学理论研究的审美实践。通过卜松山对苏轼的"身与竹化""胸有成竹"等理论的跨文化阐释,探讨中西美学、艺术交流的对话机制,增强中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