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谐趣诗艺术特点探析
-
作者:
李恒
-
关键词:
游戏创新
修辞
谐趣诗
苏轼
用典
-
描述:苏轼谐趣诗研究作为苏轼诗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限于个案研究,缺乏整体考量;二是谐趣诗艺术特点往往作为作品分析的组成板块,而未被突出并作深入探究。文章将《苏轼诗集》的2388首诗作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出谐趣诗470首,并针对其艺术特点进行研究。一方面,解决了论证分析中孤证和僵化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谐趣诗艺术特点探究提供了系统且客观的文本资料。进而,从4个艺术特点入手,揭示了苏轼谐趣诗之所以谐趣的原因。
-
论苏轼、黄庭坚诗歌用典中的文学思想
-
作者:
闫续瑞,宋定坤
-
关键词:
诗歌用典
文学思想
苏轼
黄庭坚
-
描述:用典是苏轼与黄庭坚诗歌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既可以体现他们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趣味,又蕴含一些独到的文学思想。他们自觉主张文学上的集大成,在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视用典,拓宽了典故来源、增加了典故数量、丰富了用典手法。同时,由于苏、黄对诗歌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的诗歌用典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苏轼主张诗歌应做到雅俗兼具,他的用典具有"新"的效果;黄庭坚则认为诗歌应做到"不俗",他的用典带有"奇"的风格。通过对典故的选取和创新,苏轼和黄庭坚扩大了宋诗的题材、增强了宋诗的说理性,用典也成为宋诗以筋骨思理见长新风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
清代“毗陵七子”对苏轼用典手法的接受
-
作者:
文旭
-
关键词:
苏轼
用典
接受
毗陵七子
-
描述:"毗陵七子"出生于苏轼终老之地常州,生活于宗宋、宗苏热兴起的乾嘉之际。在朴学的影响下,他们崇尚学问典故,对北宋"以学问为诗"的苏轼的用典手法展开了全面且深刻的接受,在"寓象于典""含情于典""凝理于典"等多个方面融会贯通苏轼用典技巧,发扬苏轼诗学精神。此次接受提升了"毗陵七子"的作诗技巧,巩固了苏轼的经典地位,促使了诗坛对唐宋诗成就的客观思考。
-
论吴聿《观林诗话》的诗学观
-
作者:
何泽棠
-
关键词:
创作技巧
《观林诗话》
诗学观
用典
-
描述:吴聿所著《观林诗话》论及了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陈师道等诸多北宋诗人,特别推崇苏轼,夹以记叙世人的轶事趣闻,而且论及立意、音律、字词、对仗等创作技巧,兼顾了"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两个方面。在论诗主旨方面,《观林诗话》主张以意为先,讲求自然、工巧,并关注诗人之风骨与才气,倾向于江西诗派"用事""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等诗学观,并注重考证、辨误,为研究宋代诗学理论保留了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