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5)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38)
生态文化(7)
陶渊明隐逸诗人形象主观成因探析
作者: 杨小曼
关键词: 品格 隐逸诗人形象 心灵解脱的方式 主观因素 文才
描述: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是经过漫长选择的经典化结果,中国文人选择他而非其他隐者或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合乎中国文人对隐逸诗人的审美要求。本文通过陶渊明和孟浩然的比较,分析了陶渊明所具备的三方面素质,说明了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
作者: 赵沛霖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人生意义 生活方式 生命价值 陶渊明 诗歌创作
描述: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穆天子传》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刘伏玲
关键词: 周穆王 《穆天子传》 传播与接受 苏轼 传播方式 传播区域
描述:宋本《穆天子传》多以六卷本行世,有“荀序”,但无“结衔五行”,多以《穆天子传》为名。与此同时流行的《周穆王传》特指《列子·周穆王》。家族相传、师门相继是《穆天子传》主要的传播方式,河南、浙江、江西、山东和江苏等地为主要传播区域。宋人对《穆天子传》的接受目的是“博见闻、资政用”。通过对苏轼《戚氏词》产生背景的考察,发现苏轼明显受到道教阐释的影响而认为《穆天子传》为“虚诞”之作。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作者: 吴怀东
关键词: “质而实绮” 矛盾两极 外枯中膏 思维方式 易学
描述: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作者: 吴怀东
关键词: “质而实绮” 矛盾两极 外枯中膏 思维方式 易学
描述: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上页 1 2 3 4 5 6 ... 7 8 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