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9)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49)
苏轼佛印故事流传研究
作者: 谭婷婷
关键词: 禅宗典籍 文人创作 民间文学 苏佛故事
描述:苏轼与佛印的故事自宋代产生以来就流传甚广,二人一士一僧的形象受到文学创作者们极度的偏爱。以苏轼佛印为人物题材的小说、戏曲、散文、民间故事等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蓬勃发展,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主要依赖于民间、文人、僧人群体的继承与创作。
礼养人 乐安民——苏轼雅乐思想研究
作者: 张孟蕊
关键词: 音乐美学思想 民间音乐 著名文学家 雅乐 苏轼 北宋文人 贬谪
描述: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章。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音乐活动和面貌,还表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被外放和贬谪过程中,苏轼经常接触到民间音乐,他的诗词文章中对各类音乐活动的描写、音乐感受的阐释多达上百篇,成为后世了解北宋文人音乐活动和创作的重要史料。
浅谈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 王连起
关键词: 董其昌 士人画 笔墨 苏轼 赵孟頫 文人画
描述:在谈论文人画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学界几乎都集中地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但是,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具有明显的区别。苏轼讲的文人画是士人画,结合他强调的士人画的特征及题材的象征意义,明显可以看出其在"高逸人品"、"不可荣辱"方面与董其昌是根本不应该相提并论的。本文旨在分析苏、赵、董三人在文人画发展中各自起到的作用,探讨他们为当时及后世文人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庚子写意——兼谈文人画之管见
作者: 严克勤
关键词: 陈继儒 庚子年 怡情 李渔 信笔涂鸦 文人画
描述:庚子年正月以来,宅家抗疫,卧游天下,挥毫怡情,以度时光。明陈继儒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先观己心勿躁,后察天地致远。静读书以明心,静啜茗以澡身,静习画以养性。足不出户,潜修书斋,渴则敲冰煮茗,饥则拨火煨芋,以度时日。李渔楹联帖曰:"随遇而安好领略半盏新茶一炉宿火;会心不远最难忘别来旧雨经过名山。"苏轼语"此心安处是吾乡"。独立书斋,孤灯相映,信笔涂鸦,咫尺天涯。
苏轼策论中的“君子”人格与儒家政治情怀
作者: 单江东
关键词: 文人政治 政治德性 人文情怀 人性论 君子
描述:苏轼的策论是中国文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他以旷世罕见的"大文豪"身份参与了北宋中高层的政治活动,与新旧两党均有交集,其对中国文人政治的反思俱见于其大量的策论之中,而"君子"又是其策论中的重要议题。秉持儒家仁义为本的政治德性,苏轼的"君子"议题既反映了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中的"身份政治",也折射出他对儒家人性教化与科举制度关联性的思考。通过苏轼策论中的这一议题,我们可以重新评价儒家"君子"人格所展现的主体性、普遍性和创新性在社会治理和制度稳定方面的特殊意义。本文主张,通过苏轼"君子"议题的提示,儒家政治德性中的"仁智勇"三达德可以再细分为"仁"与"智勇"两类德性,以"仁"为主体性、基础性的人文德性,以"智勇"为客体性、运用性的制度德性,由它们共同构成评价中国文人政治的基本要素。
上页 1 2 3 ... 15 16 17 ... 28 29 3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