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9)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39)
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
作者: 李华
关键词: 矛盾心理 门阀世族 刘裕 陶渊明
描述:在我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历代的评论家有说他是东晋王朝的孤臣遗老,对司马氏一片忠诚;有说:"若说所争在什么姓司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梁启超语);有说他是看不惯黑暗的社会和污浊的官场,弃官为了保命;有说他嫌五斗米少了之类,等等.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像蝴蝶一样诗意栖居——桃花源下的审美心理描述
作者: 洪妍娜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桃花源 诗意栖居
描述:伟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不朽作品——桃花源,至今仍对世人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本文试着走入创作者和接受者两个主体的审美心理,重新剖析桃花源,同时将中西方对于审美心理的理解加以分析与综合,通过各范畴间的心理运动状态和相互间的交叉契合,感受诗人陶渊明带给我们的关于生活意义的情趣和理趣,从而享受蝴蝶般的诗意栖居。
酒后与门后——陶渊明与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心理环境比较研究
作者: 纪荣琴,陈颂
关键词: 比较分析 隐逸 环境形象 心理环境
描述:陶渊明与艾米莉·狄金森在隐逸状态下的诗歌创作总是在其分别特定的环境下被激发,即酒后与门后。通过对这两个环境形象的平行比较研究分析,发现他们与诗人特定的心理情绪产生条件反射,使诗人们获得隐逸生活精神支撑力和诗歌创作的心理环境。透过他们各自的历史环境、性别与性格的分析,可以解释他们各自选择的不同。
坚硬与柔软 ——由《超然台记》看苏轼在密州时期的深层心理结构
作者: 刘畅
关键词: 密州 苏轼 超然台 心理
描述:《超然台记》历来被解读为苏轼的达观超然之作,但是将作品回归到苏轼在密州任官时期的暗淡困窘的情境,可以发现此文并非全然传达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而是展现了苏轼柔软与坚硬交织的深层内心结构。超然台并不是已经超然的标志,而是他对自我的劝慰与希冀,密州时期的心性锤炼于他而言是具有指向意义的,他尝试糅合儒道思想,也为此后人生起起伏伏中涵养的乐观旷达、且痛且歌文化性格做了思想与行动上的初探。
永葆年轻的秘诀
作者: 曲玉萍
关键词: 心理年龄 生理年龄 年代年龄
描述:前阵子和一位18岁少年聊到电子设备的连接,稍有复杂,他便说:"我老了,搞不懂这种高科技了……""我老了"的说法,近来竟频频被年轻人用到。这并非新现象。苏轼三十多岁时,便形容自己出城打猎、满怀抱负是"聊发少年狂";而英国著名小说《一个老人的爱》,书名很像讲夕阳红之恋的,翻开一看,那个"老人"刚五十……之所以被叫作"老人",是因为当时人均
上页 1 2 3 ... 6 7 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