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作品量的时空分布
-
作者:
郭红欣
-
关键词:
宋代文学
作品
苏轼
时空分布
定量分析
-
描述:苏轼及其作品,一向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但尚未对其作品进行整体统计和时空分布的量化考察。据统计,苏轼一生共留下作品8058篇(首);其中,诗2743首、文4946篇、词369首,可编年系地作品7785篇(首)。中年时期是苏轼写作的黄金期,共有作品5239篇(首);少年、青年、老年时期作品分别有3、1144和1399篇(首)。平顺期和贬谪期作品分别为5040和2745篇(首),但年均作品量分别为95.1和211.2篇(首),说明身处逆境的贬谪生活对苏轼的写作更具激发作用。苏轼一生所历州(府)共105个,留下作品的有92个,开封府、黄州和杭州居前三位,分别有作品2361、868和851篇(首)。对苏轼作品的时空观照,可以为苏轼作品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
宋代学习行草书的反思和启示
-
作者:
张震
-
关键词:
行草书
宋代书法
学习方法
-
描述:宋代代表性书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坚持主张学习书法应先从楷书入手进而过渡到行书和草书,这种学习行草方法的观点显然不是站在书体发展史的角度来立论的。本文将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第一,他们提出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在哪里,或者说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二,如今我们学习行草书能从宋代提出的模式中得到什么启发
-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解析(一)
-
作者:
刘瑞鹏
-
关键词:
宋代书法
《松风阁诗帖》
黄庭坚
-
描述:北宋中期,欧阳修为延续了百余年之久的书坛积弊大声疾呼,并与当时已处于书法顶峰的蔡襄一道,为促进宋代书法之转机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北宋后期,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登场亮相,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然而"苏、黄、米三家毕竟属于时代的骄子,他们通过知己知彼的权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篱,闯出了一条「尚意」的新路……" 1 在中国书法史上,黄庭坚堪称独树一帜之第一流书家,与苏轼、米芾共同开创了宋代破"法"求变之书法美学思潮,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即是针对宋人在笔法、结构等方面而言,独抒性情,追求意境。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行书传承了晋唐以来之优秀传统,博采众长,才得以成就自家面目,继而开宗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