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陶渊明在韩国的创作接受 ——以“和陶诗”“和陶辞”为例
-
作者:
李雅婷
-
关键词:
和陶辞
创作接受
苏轼和陶
和陶诗
-
描述:韩国诗人对陶渊明的创作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其诗风的仿拟与扬举,主要形式是以"和陶诗"与"和陶辞"来显现的。韩人的和陶动机多受"亦隐亦朝"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之派系党争不断,又因苏轼和陶作品的助推,"和陶诗"与"和陶辞"的声名愈发稳固。在此际遇下,文人多倾向于借由山水文学来宣泄情绪,旨在传达类陶的隐逸旨趣或复杂形势下的个人情感。此外,韩人的和陶作逐渐摆脱了形式主义,自成一体,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鸣诗兴感于时势,针砭时弊,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可见,韩国文人的和陶创作在不断发展中趋向成熟,具有关切时局的现实意义。
-
论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
-
作者:
肖瑞峰
-
关键词:
君子之交
刘禹锡
创作飞跃
角色嬗变
韩愈
-
描述: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
论吴聿《观林诗话》的诗学观
-
作者:
何泽棠
-
关键词:
创作技巧
《观林诗话》
诗学观
用典
-
描述:吴聿所著《观林诗话》论及了苏轼、黄庭坚、王安石、陈师道等诸多北宋诗人,特别推崇苏轼,夹以记叙世人的轶事趣闻,而且论及立意、音律、字词、对仗等创作技巧,兼顾了"论诗及事"与"论诗及辞"两个方面。在论诗主旨方面,《观林诗话》主张以意为先,讲求自然、工巧,并关注诗人之风骨与才气,倾向于江西诗派"用事""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等诗学观,并注重考证、辨误,为研究宋代诗学理论保留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诗词创作心境及人生超越研究
-
作者:
张莹
-
关键词:
散文风格
人生超越
创作心境
人格魅力
-
描述:苏轼才华横溢,却一生仕途坎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平生第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政治打击,由此带来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黄州的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造就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独具魅力的人格和独具特色的的散文风格。从苦闷中哲思,从孤独中体悟,苏轼练就旷达随缘的个性。黄州的诗词创作充分展现了他的人生际遇与情怀。本文以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赋作《前赤壁赋》为例,研究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诗词创作心境和人生超越。
上页
1
2
3
...
9
10
11
...
26
27
2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