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1)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29)
生态文化(2)
师古与创新:黄庭坚对韩愈的接受
作者: 金欢
关键词: 传播 韩愈 黄庭坚 接受
描述:黄庭坚重视韩愈对经典的继承与创新,称其为"无一字无来处";在历经宦海浮沉后,对韩愈的人生经历感同身受,尤对潮州后文,南溪诗等后期作品情有独钟,言"不烦绳削而自合",更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艺术共鸣。然韩愈推崇文以载道,黄庭坚则倾向于文以载人,明心见性。
唐代“当代诗选”与杜诗早期传播
作者: 吴怀东
关键词: 选本 杜甫 传播 沉浮
描述:自中唐元稹、白居易、韩愈以来,杜甫就是后人仰慕的盛唐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诗人、中心诗人,其光芒有时甚至超过李白。其实,杜甫生前并没有享受这种无限的荣耀,直到八世纪末其盛名才得以确立,而唐人所编诗选正是反映杜诗传播与沉浮的重要指标。《河岳英灵集》《箧中集》《中兴间气集》不收杜诗,各有原因,或因为审美理想,或因为身份地位,或因为人际关系,或因为地域限制,总体上反映出杜诗不被其时主流诗坛认可的实际状况。由盛世到动荡的社会环境变化与儒学复兴的时代思潮变化是杜诗由沉而浮、由晦而显的根本原因。当曾经和杜甫擦肩而过的元结、高仲武以及皎然、刘长卿等人也作古之后,同代人对杜甫的忽视或偏见才会淡化乃至消失。唐德宗贞元(785—805)中期开始,元稹、韩愈等都开始高度评价杜诗。研究杜诗早期传播及其与选本关系会发现一个普遍的文学规律:伟大的作品迟早会突破时代认识的局限、传播的社会与技术局限,经过时光的打磨,如同日、月释放出"光焰万丈长"。
我们是不是比古人更焦虑
作者: 陆地
关键词: 陶渊明 信息传播
描述:我们是不是比古人更焦虑
从社交生活看陶渊明诗文的传播与保存
作者: 姜俵容
关键词: 诗文传播 陶渊明 社交
描述:萧统之前已存在两本陶渊明的集子,而陶渊明自身并无保存作品和传播作品的能力,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陶渊明作品来看,士人阶层的流动性为陶渊明诗文的传播提供了契机,陶渊明正是在与这些士人之间的社交往来中实现了对自身作品的保存和传播。
《穆天子传》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刘伏玲
关键词: 传播 《穆天子传》 苏轼
描述:宋本《穆天子传》多以六卷本行世,有“荀序”,但无“结衔五行”,多以《穆天子传》为名。与此同时流行的《周穆王传》特指《列子·周穆王》。家族相传、师门相继是《穆天子传》主要的传播方式,河南、浙江、江西、山东和江苏等地为主要传播区域。宋人对《穆天子传》的接受目的是“博见闻、资政用”。通过对苏轼《戚氏词》产生背景的考察,发现苏轼明显受到道教阐释的影响而认为《穆天子传》为“虚诞”之作。
上页 1 2 ... 5 6 7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