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与“弃” ——“陶隐士”形象海外“译变”轨迹研究
- 作者: 谢紫薇,宫玉波,卢明玉
- 关键词: 陶诗 “陶隐士” 典籍英译
- 描述:“承”与“弃” ——“陶隐士”形象海外“译变”轨迹研究
- 译者行为批评视阈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天”的英译探析 ——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 作者: 罗静,吕文澎
- 关键词: 务实”连续统 英译“天” 文化意象 译者行为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 “求真
- 描述:文化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之"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个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化意象"天"的翻译策略与译者行为,发现国内外译者求真于"作者/原文"的努力高于务实于"读者/社会"之努力,可谓"意美"为上,其行为符合文学翻译"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一般译者行为规律,据此可为中国诗词翻译研究及文化核心关键词的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 抒情传统与日常叙事——华兹生英译苏轼诗歌文学特质研究
- 作者: 吉灵娟,谭载喜
- 关键词: 英译 抒情传统 华兹生 日常叙事 苏轼
- 描述:苏轼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以及文化文学再构,展示了中国学(中国研究、汉学)在西方发展的过程、方向和趋势。本文聚焦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对苏轼诗歌的翻译,探究译文的文学性以及译本在美国汉学界的影响。宋诗的特质体现在抒情性和叙事性,这两种特质在苏轼诗歌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华兹生翻译苏轼的诗歌,把握译诗的抒情与叙事性,这样的翻译更靠近西方现代诗歌传统,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因此,译诗体现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特质,既忠实了原诗,又能被英语读者接受。苏轼作品兼有抒情与叙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备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