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论苏轼之“文”
-
作者:
吕欣
-
关键词:
圣人之道
朱熹
斯文
“文”
经学
苏轼
-
描述:朱熹对苏轼的学术评价,既有肯定又有微词。朱熹从"文"这一观念入手,以六经为"文"之典范的立场,展开了对苏轼之"文"的质疑。分析朱熹对苏轼的文章之学、经学做出的相关讨论,再比较苏轼"文"论的相关表述,可探究朱熹、苏轼二人对"文"之理解的分歧与联系,由此阐释朱熹对苏轼之"文"整体评价的多元性、延伸性及发人深思处。
-
韩愈的夷夏观及其对古文思想的形塑
-
作者:
刘宁
-
关键词:
夷夏
文统
古文
韩愈
道统
-
描述:韩愈的夷夏观对其古文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韩愈夷夏思考的核心是排斥作为"外国之法"的佛教,树立"中国之法"。相对于以民族和文化来区别夷夏的传统观念,韩愈的夷夏观有了更为浓厚的国家意识。其所谓"中国之法",并非单纯的儒道,而是包含了以儒为本的中国道统,以及兼容百家的中国文统,反映了对中国国家精神文化传统的丰富认识。中唐王权重振呼声强烈、边患压力加大,增强了时人的国家意识,构成了韩愈夷夏思考的重要时代背景。夷夏新识的激发,令韩愈走出唐代古文前辈宗经复古的传统格局,形成文道并重、"三代"与"两汉"兼取的独特古文思想。宋人对韩愈的夷夏新识颇多共鸣,这是韩愈古文思想能深刻影响宋人的重要精神背景。
-
“道”与“文”的纠葛:韩愈“文以明道”观新论
-
作者:
张明
-
关键词:
文以明道
古文
韩愈
儒学
-
描述:韩愈提出"文以明道"观,力求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他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意图,但是后世的评价或者责备其"道"之不纯,或者批驳其"文"之不粹,"道"与"文"相纠葛,令我们难以恰切把握韩愈的整体面貌。因此,必须拨开迷雾,回到韩愈自身以及他所处的历史境遇,梳理出他关于"道"和"文"的真实思想和创作实践。从"道"的层面,韩愈从儒家士大夫的立场出发,着眼于现实政治,以儒家之道干政,重在践行,但由于身不居其位难以施展,才将"道"的意图表现于古文创作中;从"文"的角度,他以集大成的创作水准,提出"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以"道"为"文"之根本和动因,并在文中融入了"道"的内容主题,充分贯彻了"文以明道"的理念。
-
从韩愈“以文为诗”看《山石》
-
作者:
李苑晴
-
关键词:
特色
以文为诗
韩愈
《山石》
-
描述:"以文为诗",非为韩愈始创,后世亦多有"以议论为诗"之作.韩愈能够成为当中的代表人物,有着其个性化表达的助力.《山石》是其较早的"以文为诗"典型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与当时诗坛风貌.作为山水游记,《山石》谋篇布局平直自然与起承转合兼具,向来为人称道,其句法运用亦为诗作增添奇崛之感
-
论柳宗元的为人与为文之峻洁
-
作者:
董灵超
-
关键词:
为文
为人
峻洁
柳宗元
-
描述:韩愈称柳宗元"不自贵重顾籍",成了后世文人菲薄柳宗元的口实。然究其实,这个评价是被后世文人断章取义误读的结果。韩愈作为柳宗元的同僚兼挚友,他对柳宗元的文章成就和人格品性都是高度肯定、不曾质疑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峻洁"正是他高洁人品的投射,是他所倡导的"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为文经验的典型体现。
上页
1
2
3
...
5
6
7
...
41
42
4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