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赤壁
-
作者:
朱增泉
-
关键词:
文赤壁
-
描述: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流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
-
文统、程式与技法:从明代文话看苏文典范的多维建构
-
作者:
龚宗杰
-
关键词:
文章学
苏文
文话
-
描述:对明代"苏学"的研究,以往多从苏轼诗文选本以及明人序跋、论文书等材料入手。较之这些材料提供的精英阶层视角,明人文话则多关注对苏文的阅读与取法,因而更强调其有助于习文应试的文学功能,这与文章学自明中叶以来的发展关系密切。分析诸多论评苏文的明代文话,可以看出明人对苏文典范的建构,是从它所代表的重视文学性的古文统绪,及其所具备的可指导作文的示范意义等多个层次展开。借助这种梳理,既可以了解阅读与写作实践为文学范型之建立提供的现实基础,又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文章学注重实践的特征。
-
宋代科场论述文论略
-
作者:
诸葛忆兵
-
关键词:
宋代
科场
论述文
-
描述:宋代科场论述文,留存作品极少。然而,嘉祐二年(1057)省试史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曾巩、苏轼、苏辙三人之作得以留存,典型地表现了宋代考场论述文之风貌。考场论述文,"限五百字以上"。曾巩文章603字,长短适宜,有理有据,明白畅达,文从字顺;苏轼文章548字,层层推进,议论纵横,豪骋雄俊,结合新颖恰当的事例,非常具有说服力;苏辙文章553字,论点和论据相对混乱。其他科场论述文保留下来的有王禹偁二篇、田锡二篇。王禹偁《三杰佐汉孰优论》大致依据史实敷衍,与中心论点疏离,而三年后之《四科取士何先论》则是一篇完整严谨的议论文。田锡所考乃时事论题,文章后半段重点在颂圣,与一般论述文格式不同。宋人科场论述文具有短小精练和史论性质两大特征,对宋文创作影响深远。此外,欧阳修利用嘉祐二年权知贡举的权力,痛击"太学体",录取曾巩等,他们一起领导着宋代文坛新的创作风气。此后,通达流畅、明白如话成为文坛新的风尚。
-
《师说》中的“文”“道”“勇”
-
作者:
张彬彬
-
关键词:
道
文
勇
《师说》
-
描述:《师说》中韩愈褒扬李蟠能"不拘于时""行古道","不拘于时"的"时"包含着时风与时文两层意思,"古道"不仅指"从师之道",也指"古文之道""儒家之道"。《师说》就是对时风与时文的反叛、对古文的提振与创新,同样也包含对儒家道统衰微的忧患与拯救,其间更体现出韩愈沉痛的感慨、深远的忧虑和非凡的勇气。
-
宋代舌尖上的节俭之风
-
作者:
戴永夏
-
关键词:
文彦博
-
描述:古人的节俭之风体现在各个方面,而舌尖上的节俭尤为突出。这方面,普通百姓自不待言,多数士大夫也以俭为美。特别在餐饮文化比较发达的宋代,许多名士大家都以俭朴引领时尚,成为后世的楷模。苏轼:粟饭藜羹间养神北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