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作者: 赵顺利
-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师说 韩愈
- 描述:韩愈作为唐朝教育家,排斥佛教,宣扬儒家思想。他主张为师应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并且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教师应具有博学才识,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且擅于识人善任,发掘人才。当代社会应吸收其思想,注重思想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各项教育,各尽其才。
- 后韩愈时代的“师说” ——“师道仍不传”的困境与出路
- 作者: 孟祥庚
- 关键词: 后韩愈时代 困境 “师说” 出路
- 描述:韩愈撰《师说》疾呼"师道不传",并将其原因归结为"耻学于师"。韩愈之后专门讨论教师问题的文章累世而增,自宋初至清末"师说"类文章竟有127篇之多。后世"师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师道仍不传",具体表现为"师不传道"、"为师以利"和"士不慕学"三个方面,后世学者将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指向日益"畸形"的科举制度,同时注意到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产生的实质影响。为使师道得传,后世学者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一,应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择经明行修者为师";其二,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为师当为不可易之师";其三,应共同营造尊师社会氛围,"尊师敬学而后道传"。这既是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也为解决当下教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浅谈《师说》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思政价值
- 作者: 周玥
- 关键词: 思政课程 中职语文 师说
- 描述:《师说》作为韩愈的经典代表作,他创作“耻学于师”的社会背景,在当今学习氛围同样不浓厚的中职校园中依旧有研究价值,尤其 是在思政渗透中。挖掘出《师说》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财富是本文的研究目标。通过对《师说》思政课程的价值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阶段的 思政课程与文本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认识水平,调动学习热情的同时联系生活实践,也能让这篇文章的教学 更有实践性与深刻性。
- 《师说》:传“道”者的坚守与呐喊
- 作者: 李彬
- 关键词: 宦官专权 古文运动 “道” 《师说》
- 描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说》视为一篇传播尊师重教主题的文章,认为文章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思想价值,即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意义。这些实用化的理解,似乎无可非议。文本阐释学认为,细读文本不能忽略特定文本的写作任务,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解读作品既要尊重文本,又不能陷入狭隘的"文本中心论",割裂文本与写作背景的联系。当然,历千年时代变换、语境更迭,后人欲完全还原作者本意,则是道阻且长。因此,最大限度地追溯时代语境,还原写作本意,应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任务。《师说》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如果还能关注到它是一篇"序",回到古人赠序所特有的推重、劝勉功能,那么就很有必要探讨李蟠"行古道"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韩愈作为古文运动旗手的特殊身份,审视那场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也许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师说》乃至古文运动在传承儒家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澄清《师说》所传之"道"的真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