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柳孟子观之分歧及其思想史意义 ——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
-
作者:
张勇
-
关键词:
儒佛道
三教关系
孟子
韩愈
柳宗元
-
描述:韩愈、柳宗元围绕孟子"夷夏观""义利观""心性论"等思想展开论辩。韩愈高度赞扬孟子,认为他是"孔子之道"的正宗传承者,因此主张将其列入"道统";柳宗元则极力贬低孟子,认为他违背"孔子之道"的真精神,因此反对将其列入"道统"。韩柳二人孟子观分歧的原因与实质在于二人对当时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儒"道"内涵的不同理解。二人孟子观的分歧,是对"儒学是什么"这个中唐"时代之问"的不同回答,这一分歧在宋代产生响亮回声,对宋代儒学发展方向的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苏轼紫姑书写的心理机制和精神氛围
-
作者:
刘勤
-
关键词:
佛道
仕宦
紫姑
再现
苏轼
性别
-
描述:苏轼共有六篇作品涉及"迎紫姑"习俗,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紫姑态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原因自然很多,主要有三:第一,苏轼被贬黄州初期惊魂未定,后期虔诚皈佛,此后越贬越超脱,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他对紫姑的态度。第二,唐宋以来紫姑的仙道化色彩浓厚,士大夫惯于将紫姑视为才华横溢、温婉可人的红颜知己,这是苏轼书写紫姑的时代氛围。第三,苏轼囿于男性中心主义性别偏见,对紫姑的书写总是摇摆于低度再现和过度再现之间,充斥着深层次的心理矛盾。
-
“洪水猛兽”:朱子对宋代名士“阳儒阴佛”思潮的批判及其意义 ——以《杂学辨》为中心
-
作者:
许家星
-
关键词:
朱子
经学
道统
《杂学辨》
阳儒阴佛
-
描述:朱子丙戌所撰《杂学辨》标志着他由溺佛到归本儒学的转变。《杂学辨》非一般意义上辟佛老之作,而是通过严厉批判苏轼、苏辙、张九成、吕本中四位"贵显名誉"之士以佛老解经之阳儒阴佛思想,来达到辨紫朱、清门户、正人心、崇孟学、立道统的目的。朱子对四者的批判集矢于性命论和工夫论,驳斥了性道不可言、以诚造化、格物默识等异端之说,充分显示了不畏权威、接续孟学、弘扬洛学的弘道立场,反映出通过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来重振儒学的策略。《杂学辨》不仅关乎朱子思想的前后转变,而且发挥了持守儒家经典本位,维护儒学纯洁性的作用,对理学及儒佛关系的走向皆具不可忽视之意义。
-
朴拙传神:宋吉州窑雕塑瓷
-
作者:
彭明瀚
-
关键词:
佛造像
彩绘
夸张
宋代
乳白釉
造型
吉州窑
动物
雕塑
点彩
-
描述:陶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瓷器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巨大贡献,在1万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泥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雕塑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陶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江西商代吴城文化时已有原始瓷塑,晋代洪州窑生产的青瓷谷仓盖上常饰以堆塑人物纹和鸟兽纹。宋代江西吉州窑、湖田窑、白舍窑等窑场均大量生产供人们观赏把玩的雕塑瓷,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吉州窑瓷塑以巧拙相生的造型手法,
-
从《六月二十夜渡海》看苏轼的复杂思想
-
作者:
燕慧
-
关键词:
儒、佛、道思想
苏轼
《六月二十夜渡海》
-
描述: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文学造诣上独一无二,却有着艰难坎坷的官场之路。从《六月二十夜渡海》一诗可以看出,苏轼虽然一生起起伏伏,但是他有一种于困境中超脱的人生观。苏轼尊崇的儒家、佛教、道家的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他人生的后期走向交织合一。在苏轼的一生中,或许对于自己的经历也有些许幽怨,他的通达、旷然却使他的精神在逆境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