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9)
從雅健到平和:北宋中後期詩學話語的轉變
作者: 左志南
关键词: 雅健 平和 儒學 詩學
描述:北宋中後期儒釋整合的學術發展趨勢,使得士大夫的人格審美及人生境界追求的自覺意識漸趨明顯,這在詩學領域的體現便是"雅健"之品評標準的出現。而儒學的新發展則使以儒學爲本位文化的士大夫在人生境界的體認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與黨爭激烈的政治原因相結合,造成了詩學領域對自在平和風格的推崇。這種變化趨勢集中體現在王安石、蘇軾、黄庭堅及江西詩派的創作中。
關於陸游詩與自注的構造關係
作者: 甲斐雄一,廖嘉祈
关键词: 易元吉 唐希雅 王廉清
描述:一、序論一般而言,文學作品的注釋是爲了幫忙讀者理解作品而存在。而作者所作的"自注",則往往因爲反映了僅作者本人所知的知識或意圖,而成爲讀者不可輕易放過的信息。謝靈運在《山居賦》等賦中所作的自注,可謂是中國文學當中自注的早期案例。(1)至於對詩較成規模地作自注,則肇始於杜甫。(2)杜甫以降,白居易、韓愈、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
作者: 陈莹
关键词: 人格精神 审美表达 词境 宋词雅化 心性
描述:宋词雅化以心性涵养为根本动因,是士大夫人格精神与审美精神融会交通的自觉艺术实践。宋人雅词所锤炼的审美意境,实质是宋代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凝练,也是宋代士人将道德教化自觉引入词学审美的创作表现。较有代表性者有欧阳修"清风明月"词境对"与物之情"的转化,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境对"自适之适"精神境界的升华,和黄庭坚"断虹霁雨"对"光风霁月"人格气象的参证。在词境的雅化过程中,心性哲学观念与宋词达成了一种理念上的同构,证明了宋型审美精神是建立在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哲学层面之上的。
以诗为词与词之本色新辨
作者: 梁翠琴
关键词: 以诗为词 美感特质 词之本色
描述:"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理念,该创作倾向的提出,成功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境界,使之向"雅"文学地位靠拢。"以诗为词"虽然有力促进了词的雅化及其文学地位的提高,却一直深受"本色论派"质疑和批判。究其根本,"以诗为词"和"本色论派"其实具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以诗为词"并没有剥离了词之本色,两家学派都体现了黜俗尚雅的审美观及提高词之地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