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6)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76)
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对苏轼词作的影响——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作者: 姚芳
关键词: 定风波 道释 苏轼 儒家
描述:历史上像苏轼一样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不在少数,他们也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但是,苏轼确是其中最特别的,他的幽默风趣和旷达超脱也是其他文学家没有的,而苏轼的心境之旷达都跟宋代儒释道思想的大融合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苏轼吸收了儒、释、道思想中积极健康的精华,摒弃其消极颓废的糟粕.
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对苏轼词作的影响——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作者: 姚芳
关键词: 定风波 道释 苏轼 儒家
描述:历史上像苏轼一样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不在少数,他们也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但是,苏轼确是其中最特别的,他的幽默风趣和旷达超脱也是其他文学家没有的,而苏轼的心境之旷达都跟宋代儒释道思想的大融合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苏轼吸收了儒、释、道思想中积极健康的精华,摒弃其消极颓废的糟粕。
发现“反常” 走进诗歌——谈“反常合道”及对读诗的启发
作者: 卢大年,李赟
关键词: 反常 反常合道 理解性阅读
描述:“反常合道”是苏轼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有些论者错误地称它为手法,并且在讨论时没有区分它在诗歌中发生的两个层面———内容上和艺术上。“反常”与“合道”有先后关系,对作者和读者来说,先后关系正好相反。“反常”是诗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应的是阅读中的理解性阅读,发现“反常”是理解、欣赏诗歌的重要突破点。要发现“反常”,就要把握诗歌在内容上和艺术上的“常”。
《师说》:传“道”者的坚守与呐喊
作者: 李彬
关键词: 宦官专权 古文运动 “道” 《师说》
描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说》视为一篇传播尊师重教主题的文章,认为文章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思想价值,即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意义。这些实用化的理解,似乎无可非议。文本阐释学认为,细读文本不能忽略特定文本的写作任务,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解读作品既要尊重文本,又不能陷入狭隘的"文本中心论",割裂文本与写作背景的联系。当然,历千年时代变换、语境更迭,后人欲完全还原作者本意,则是道阻且长。因此,最大限度地追溯时代语境,还原写作本意,应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任务。《师说》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如果还能关注到它是一篇"序",回到古人赠序所特有的推重、劝勉功能,那么就很有必要探讨李蟠"行古道"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韩愈作为古文运动旗手的特殊身份,审视那场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也许能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师说》乃至古文运动在传承儒家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澄清《师说》所传之"道"的真实内涵。
苏轼:《定风波》中的佛道思想
作者: 李静
关键词: 佛道思想 《定风波》 苏轼
描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后所作。词中所表达的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境界一直被后人称道至今。全词记载了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去沙湖买地,在返回途中醉酒偶遇风雨的事。谪居黄州后,刚经过人生波折的苏轼逐渐开始进行了一场"自我思想革命",在自我反思与顿悟中,他开始从儒家思想向佛道思想过渡、融合,由积极入世倾向于淡然出世。本文以《定风波》为例,探讨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思想波动、人生彻悟及其反映在诗词中的佛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