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9)
由《法言》所论“师道”探讨扬雄对儒家道统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任敬文
关键词: 师道 扬雄 《法言》 道统
描述:学术升降多照应时代盛衰,官方所倡导之学术尤为明显;两汉以儒家经学为尊,然经学在两汉亦多有变化起伏。西汉末,经学既多利禄之徒,解经又甚为琐碎且受谶纬影响而流于神学化。扬雄历王莽篡汉,同时为郎者多以附势而显达,但扬雄始终自甘淡泊,以"志于道"之精神担起继承儒家道统之任,并窃自比于孟子,被时人誉为"西道孔子"。扬雄敢于效《周易》《论语》而"作"《太玄》《法言》,以"师"自任,提出"征圣""宗经"之说。经由《法言》提出的"师道"观,反映出扬雄继承发扬儒家道统并非如西汉经师固守门户,而是以孔孟之道为根基,以圣人及儒家经典为效法师范;故后世言儒家道统谱系者多以扬雄上接孔孟,下启韩愈。
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作者: 张明
关键词: 荀子 程朱 孟子 道统 韩愈
描述:中晚唐时期,韩愈因感于儒学受佛、道二教的挤压,摩袭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且以其"排佛老"比诸孟子之"距杨、墨",推重孟子之学"醇乎醇"。相较而言,荀学则被指为"大醇而小疵",不列门墙,一场扬孟抑荀的变革遂与"道统"相伴而生。韩愈之后,伴随"道统"的发展,荀孟之间孰优孰劣的话题纷争不断,莫衷一是。至程朱学派兴起,以"道学"填补"道统",以道学家接续孔孟,"道统"定格;取性善说为心性论基础,孟子升格;因性恶说及其与法家之纠缠而贬抑荀子,荀学见黜。此中之得失,需作深入辨析与研探,荀学之复兴,或可期待。
韩愈《原道》的道统思想试析
作者: 于树博
关键词: 道统思想 道统论 构建方式 儒家道统 儒家思想 孔孟儒学 《原道》 韩愈
描述:韩愈《原道》主要论述了韩愈反道排佛,以及道统论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分析韩愈《原道》中道统论的内涵与构建方式入手,试图探寻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普遍特点。一、韩愈《原道》中道统论的内涵韩愈的道统论是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所提出的儒家道统观念,上承孔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反映出儒学在构建本体论方面的努力。在《原道》中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
演道 弘道 践道 ——论苏轼在宋代儒学道统谱系中的地位及文化史意义
作者: 谈祖应
关键词: 演道 弘道 谱系 道统 践道
描述:儒学道统谱系,是对在儒学发展与传承中,承前启后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古圣先贤前后的排序。自南宋理宗(1224—1264)年间,理学被官方视为正统,蜀学受到压制。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拘于门户之私见,视道统谱系为党同伐异的工具,将韩愈、欧阳修、苏轼一脉大儒排斥在唐宋儒学道统谱系之外。这既有悖历史又有违情理。文章以苏轼毕生演道、弘道、以身践道的历史事实,揭示洛蜀党争的历史渊源与思想文化背景,以证苏轼在宋代儒学传承中不可低估的建树与文化史意义。
韩愈的夷夏观及其对古文思想的形塑
作者: 刘宁
关键词: 夷夏 文统 古文 韩愈 道统
描述:韩愈的夷夏观对其古文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韩愈夷夏思考的核心是排斥作为"外国之法"的佛教,树立"中国之法"。相对于以民族和文化来区别夷夏的传统观念,韩愈的夷夏观有了更为浓厚的国家意识。其所谓"中国之法",并非单纯的儒道,而是包含了以儒为本的中国道统,以及兼容百家的中国文统,反映了对中国国家精神文化传统的丰富认识。中唐王权重振呼声强烈、边患压力加大,增强了时人的国家意识,构成了韩愈夷夏思考的重要时代背景。夷夏新识的激发,令韩愈走出唐代古文前辈宗经复古的传统格局,形成文道并重、"三代"与"两汉"兼取的独特古文思想。宋人对韩愈的夷夏新识颇多共鸣,这是韩愈古文思想能深刻影响宋人的重要精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