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0)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30)
出土新发现视野下的阁皂宗历史考论
作者: 孔令宏
关键词: 阁皂山 历史 道教 灵宝派 新发现
描述:阁皂宗是道教史上灵宝派发展到以江西樟树閤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本文基于作者实地考察所得的新的镇墓文等碑刻新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对其历史进行了详实的考论,以嗣法宗师为主线梳理了其发展脉络。我们认为,葛玄与阁皂山道教似无关系,阁皂山道教开始于南北朝晚期;隋唐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宋代因得到朝廷的支持而繁盛,元代开始逐渐衰落,近代以来衰而不亡。政府的支持、高道的努力、火灾兵灾等灾难的避免,是决定它能否兴盛的主要因素。
道教名山阁皂山
作者: 子翔
关键词: 江西省 道教名山 樟树市 绵延
描述:阁皂山,又名葛岭,海拔802.7米,位于江西省樟树市的东南面,雄峙赣江东岸,赣江之水从这里逶迤绵延200公里,成为樟树屏障。宋代以来,阁皂山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美称。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8年)朝廷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天下三大名山。引路松也叫“唐松引路”,位于景区登山公路东侧
草原之声与江海之音:东坡之啸及其文学书写
作者: 范子烨
关键词: 东坡之啸 长江 呼麦艺术 道教 萨满 南海
描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长啸意象来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喉音艺术,与北方草原的萨满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道教和方术之士对草原呼麦艺术的吸纳和转化使之成为汉语文化系统中的长啸。苏轼对长啸的文学书写具有典范的意义,这一文学现象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学个案。东坡之啸既是历史中的记忆,也是现实中的表达;既是诗人对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受,也是诗人个体精神的显现。东坡之啸是一种富有审美价值、自然情味、文化内涵的艺术声音,从中原到岭南,从岭南到海南,东坡之啸声声不绝,他在多艰的人生中创造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长啸世界。
论《行香子》的词调渊源与创作流变
作者: 张灵慧
关键词: 词调渊源 佛教 《行香子》 道教 声情
描述:《行香子》是宋代以来较为流行的一个词调,其来源与佛教关系密切。《行香子》的声调体现出明快深高且悠扬流美的特点,而后则演变成了健捷激袅的声情特征。《行香子》的格式多样,每片结句通常以一仄声字领三个三言对句,颇具特色。在创作流变中,该调的题材内容不断扩大,且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写作类型。苏轼首次以此调述怀,奠定了《行香子》适合写人生功业之感、抒逍遥闲适之情的格局。而全真教王喆开始用此调唱道劝导,开辟了《行香子》的宗教书写类型。
北宋文学界的炼丹术与自我修炼 ——苏轼(1037—1101)及其延生术
作者: 胡法心1,左丹丹2
关键词: 道教 外丹 三教 苏轼 内丹
描述:北宋道教大行其道,士大夫也趋之若鹜。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哲学的、神秘主义的、宗教的、医学的或自然审美的。总体来说,士大夫对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就像承受社会压力的现代人,在需要时也会修行养生术一样。奇才苏轼的好奇心、炼就内丹或外丹的企图(尽管效果不佳)、践行吐纳与存想的些许心得,引领了时代风气,甚至在很多方面作为原型莫名其妙地引领了20世纪的风气。苏轼等人的宗教实践所涉及的儒、佛因素也表明"三教"的观念在宋代已完整建立,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