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24)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024)
相识满天下,知音唯二人 ——浅论苏轼《江城子》与陆游《钗头凤》之相似处
作者: 章哲
关键词: 陆游《钗头凤》 相似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描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陆游的《钗头凤》都是宋代词史上有名的爱情绝唱。二人虽然年代相差近九十年,却有相似的情愫和表达,可谓跨世知音。这样的现象,可以从苏、陆二人相同的情感追求来阐释;从词史演变的方面来看,则是文体范式和词学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阈下苏轼《定风波》英译研究
作者: 胡秋
关键词: 英译研究 苏轼《定风波》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描述: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应当充分考虑译出原作所欲表达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本文基于赵彦春和许渊冲所译苏轼《定风波》,作一对比分析。
苏轼的朋友圈
作者: 张珮瑜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知识阶层 尚武之风 社会政治结构 朋友圈 交游关系 苏轼
描述:朋友圈之文治篇在北宋,朋友圈有一个雅号——交游。特别是士大夫这一知识阶层的交游,更加偏重于精神和情感等较高层次的人际交往。他们多出于道德、文章、志趣、学养的相投而交游,主张君子"淡交"的圣训,轻势利、重道义,推崇长久不渝的朋友圈交游关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高峰,相比唐朝的尚武之风,宋朝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政策来重新构建社会政治结构。
弹琴抚节,为汝弦歌
作者: 张立峰
关键词: 无弦琴 古琴音乐 渊明 魏晋名士 琴无弦 苏轼
描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据说,魏晋名士陶渊明时常会在膝上置一张无弦无徽的古琴,每当有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苏轼就非常欣赏陶渊明和他的无弦琴:『谁谓渊明贫,尚有一素琴。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可见,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世界的人来说,只要懂得琴中真趣,琴无弦又何妨呢?音乐存于内心,便足够了。
苏东坡的美食世界
作者: 匡济
关键词: 苏东坡 四川眉山 白萝卜 美食 后半生 苏轼 物产富饶 戏谑
描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那里自古物产富饶、民俗尚食,在吃这件事上颇为讲究。不过这位美食家并不怎么追求奇珍异味,更多享受的是食中的情趣。据他成年后的回忆,小时候主要的食物是"三白饭",即白盐、白萝卜、白米饭。这里面可能有戏谑的成分,但从苏轼有关饮食的诗文多见于后半生,前期寥寥无几来看,他之前在美食方面确无多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