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2)
“诗可以观”与《诗经》的文学阐释学 ——以欧阳修、苏辙的诗经学为中心
作者: 郑伟
关键词: 经义 自述 “诗可以观” 诗意 意义结构
描述:《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和经义的结合方式,涉及《诗经》的读法。根据"诗可以观"的读法,宋人在读者自我理解的层面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意空间,并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人情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的贞淫邪正并不妨碍观风知政或观己得失的经学功能,学者们也就不必过分纠结于诗意和人情的自然属性了。"诗可以观"的文学阐释学功能即在于此。它将诗意嵌入了诗经学的意义结构之中,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来谈论《诗经》的文学阐释史。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作者: 王兆鹏,胡玉尺
关键词: 诗赋取士 洛蜀党争 程颐 经义取士 苏轼
描述: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将诗赋取士改成经义取士,这一改革举措,在元祐更化时引起了争议。以程颐为首的洛党支持经义取士,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支持诗赋取士,双方由此产生政治分歧。产生这种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希望通过控制科举取士制度巩固和扩大己方的政治影响力。洛蜀党争的导火索,是司马光的去世,使得科举制度之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随着党争的日益深入,科举取士的制度天平也随之发生倾斜。南宋以后,经义取士制度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崛起而日益稳固,并逐渐发展成八股文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