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8)
真相与观察——苏轼《石钟山记》漫读
作者: 王中翼,柳三变
关键词: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施耐庵
描述:[作品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士出身,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但其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今海南省),后病逝于常州。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石钟山记》解读的思想史视角
作者: 王纬明
关键词: 《石钟山记》 石钟山 思想史
描述:《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丁丑日实地考察、探求石钟山命名的整个过程后有感而发写下的"记"。"作者既不满郦道元之‘简’,因为他只说命名之由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语焉不详;又指斥李渤之‘陋’,因为他竟用潭上双石之声来求命名原因。作者亲自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几经曲折,才对这个疑案提出了自己的解答:在郦道元‘水石相搏’说的基础上作了具体的说明。"
信息化背景下的古文教法初探 ——《石钟山记》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 徐传芳
关键词: 《石钟山记》 教学案例分析 石钟山 信息化背景
描述:【案例背景】我校拥有智慧教室、录播教室、教学资源平台等,方便教师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石钟山记》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考察性质的游记,文字浅显易懂,语言障碍不多。题材贴近学生生活,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这些特点为教师进行古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
《石钟山记》中的“无理”和“有趣”
作者: 李淑萍
关键词: 《石钟山记》 石钟山 疑问词 周景王
描述:《石钟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关于这篇散文的思想价值,历来被称道的有两点:一是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其身上所具有的不畏困难、亲临实地考察的探究精神;二是苏轼提出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著名论断,确立了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准则。诚然,这种理解和推崇不无道理,但这种基于"苏轼崇拜"的文本解读往往会让我们忽略掉文本中很多值得思量的东西。笔者无意于标新立异,只是在对这篇文章多年的教授中隐
石钟山景观的文学书写研究
作者: 宋春华
关键词: 石钟山 文学书写 时代差异 审美价值
描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石钟山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理位置和奇特险峻的地形地势,通过对与石钟山相关文学作品的梳理发现,石钟山的文学景观书写最早可见于汉代,之后不断被文人关注,苏轼的《石钟山记》是石钟山被关注的转折点,之后书写石钟山的文人愈多,作品愈繁,形式多样。文人的文学书写提升了石钟山的知名度,提高了石钟山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