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3)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80)
生态文化(7)
耕读文化(3)
社会生活(2)
红色文化(1)
好官苏轼
作者: 宋根新
关键词: 百姓疾苦 诗文 大都会 知识精英 文士 词人 苏轼
描述:说到苏轼,人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称其为大诗人、大词人。其实,在我国古代,自孔子之后,知识精英们大都集官员、学者、文士三者于一身,而且把为政济世看得最高,把诗文看得很低,视为“余事”。面对百姓疾苦,苏轼就曾感叹:“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弄清"问题解决"的编排脉络,把握培养"四能"的着力点
作者: 胡开勇1,冷继高2,张丽3
关键词: 着力点 数学知识 情境图 面积计算 应用数学 教学设计
描述:"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学生必备的能力。下面以西南师大版教科书为例,谈谈我们对"问题解决"编排的理解和在教学设计上的思考。
小学数学作业渗透德育的策略
作者: 乔娜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渗透德育 大小比较 小学数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材 家庭成员
描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时至今日,"传道""受业""解惑"不仅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也成为各年龄层教学活动的三大目标。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这三个方面不但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所谓传道,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思想教育,也就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没有基本的道德常识和道德修养,一个人即便学富五车、家财万贯,也难以获得人们的敬重。同样,如果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便他的学习成
苏轼的朋友圈
作者: 张珮瑜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知识阶层 尚武之风 社会政治结构 朋友圈 交游关系 苏轼
描述:朋友圈之文治篇在北宋,朋友圈有一个雅号——交游。特别是士大夫这一知识阶层的交游,更加偏重于精神和情感等较高层次的人际交往。他们多出于道德、文章、志趣、学养的相投而交游,主张君子"淡交"的圣训,轻势利、重道义,推崇长久不渝的朋友圈交游关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高峰,相比唐朝的尚武之风,宋朝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政策来重新构建社会政治结构。
读中见洒脱不拘,议中赏心境自闲——《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知识(PCK)的择定与建构
作者: 吴聃
关键词: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知识 PCK 教学点 承天寺
描述:【解读综述】一、《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内涵1.共识:贬谪之作,寓情于景,意境旷达。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为文学概念,专指篇幅短小、隽永新异的散文作品。王纳谏所说的苏长公就是苏轼。由此可见,小品文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与苏轼密切相关。王纳谏在《苏长公小品序》中有这样的评价:苏轼的随笔小品比之"高文大册""舂容大篇"具有"圆融精妙""意趣猛跌""活我心灵"的艺术魅力,是苏轼散文中文
上页 1 2 3 ... 5 6 7 ... 17 18 1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