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之势与生民之意:柳宗元政论中的政治与道德
-
作者:
刘顺
-
关键词:
封建论
志与明
政治与道德
柳宗元
理与事
-
描述:柳宗元政论对"公""私"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的考察,将政治与道德之分野与互动的考量,提升至极高的理论水准。其关于"人"之分析,不再聚焦于性之善恶,而以"志"与"明"为贤愚分判的标准,并以之为达成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经此迂回,道德维度的影响被重新置入政治生活。在回应中唐社会危局并确立为士之道的过程中,相较于韩愈、李翱一系偏好对于心性问题的探索,柳宗元将理民及物作为运思的重心,并在对佛教思想的接受中形成了道在物中、理事不二的基本判断,从而为"志"与"明"现实品格的获取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元好问: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的“第二读者”
-
作者:
孙雅洁
-
关键词: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柳宗元
接受
第二读者
-
描述:金代元好问的"论诗诗",在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价值。纵观宋金之际柳诗接受方向,"第一读者"苏轼首先构建起"陶渊明-柳宗元"的接受路径。后又融入了自唐以来"陶谢"并称的传统,形成了"陶、谢、柳"以诗风相类而并论的情况。但此时谢与柳的联系仍依赖陶渊明为纽带,他们的直接关联仅局限于比较山水诗作文本的优劣。元好问挑战已形成的期待视野,将谢柳二人与陶区别开,并把柳宗元分置于谢灵运一脉。改变"陶柳"同流的接受路径,走向"谢、柳"同流。其原因在于元好问的生命磨砺,使他得以透过诗歌文辞的表面话语,转而向内里之"心"挖掘。体察出谢柳二人志高而遭弃置,才高则述诸笔,跨越家世与朝代潜相交鸣的"寂寞"之味。
-
“异域之眼”:日本文话中的韩海柳泉
-
作者:
罗春兰,史可欣
-
关键词:
《渔村文话》
文话
日本
韩愈
《拙堂文话》
柳宗元
-
描述:日本文话尊崇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宗师地位,对韩柳的评骘与中国文坛主流倾向相吻合,其自主意识从"文以明道"出发,突出表现为普遍的"尊韩略柳"倾向,尤以斋藤正谦《拙堂文话》"尊韩附经说"为典型。透过日本文话可以发现,韩柳之明道、宗经思想,务去陈言之文学主张以及如海似泉之文风等,均对日本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可谓日本文话中的一双反观中国的"异域之眼"。
-
罗池庙与柳文经典化
-
作者:
郭春林
-
关键词:
柳侯祠
柳文
韩柳
罗池庙
柳宗元
-
描述:柳宗元是唐代著名古文家,和韩愈并称"韩柳"。柳文经典化过程跟韩愈和柳州罗池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表现为:韩愈撰写柳宗元墓志与罗池庙碑文,着力揄扬子厚功德文章,为柳文经典化的初步开端﹔宋代帝王的赐牒加封,罗池庙称谓渐次演变为柳侯祠,促成柳宗元德业文章的传承,属于柳文经典化的发展﹔苏轼手书《荔子碑》,诸多后辈文士对柳宗元德业文章的推尊,则是柳文经典化的强化﹔封建帝王政要等对柳宗元德业文章的尊崇,清乾隆帝评点柳文等,促成柳文经典化定型。至此,柳文经典化得到后辈朝野士人的广泛认同。
上页
1
2
3
...
8
9
10
...
12
13
1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