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赤壁——历代文人的文化打卡地
-
作者:
一凡
-
关键词:
画赤壁
乔仲常
文徵明
后赤壁赋图卷
武元直
张大千
绢本设色
傅抱石
文征明
-
描述:引言《赤壁赋图》作为一个绘画母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不算生僻题材,从南宋始到近代,基于苏轼创作的"两赋一词"思想内涵而作图像化表达的画家不在少数。画家们为什么要画"赤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前人对苏轼《赤壁赋》在书画中接受的原因已有过分析。仅从文人画家的视角来看,大部分画赤壁的文人首先是对苏轼一生的经历产生强烈共鸣,其次是他们对只有苏轼真正做到了卸下传统文人的包袱,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甘愿在黄州做一个真正的农民产生了另一种共鸣。
-
赣江鄱阳湖区商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
-
作者:
彭明瀚
-
关键词:
商时期
赣江鄱阳湖区
吴城文化
万年文化
-
描述:樟树吴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确立了江西商代考古的时代标尺,使得湮没三千余年的江西商代文明重见天日.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发掘,则揭开了江西商代文明的新篇章.人们惊奇地领略到了这一往昔辉煌的文明,也使得过去关于江西汉代以前是"荒蛮服地"的说法从此划上句号.自1973年科学发掘樟树吴城遗址以来,江西商代考古发现、发掘与研究硕果累累,为江西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全面认识商代赣江、鄱阳湖地区青铜文化面貌的时机比较成熟.
-
章学诚重评韩愈古文史地位及其旨趣
-
作者:
陈志扬
-
关键词:
宗史
宗经
文起八代之衰
古文失传
韩愈
-
描述:乾嘉时代义理、考据、辞章分裂严重,各家所持之古文辞内涵不一。章学诚以史家立场介入古文辞论争,从苏轼的"韩子文起八代之衰"之说切入,重评韩愈古文史地位:一方面肯定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说,另一方面又补充"古文失传亦始韩子"。韩愈文贵在学传诸子,而其"宗经而不宗史"的偏向造成取道方向不正确和对史文隔阂的缺陷。章学诚基于文化史视角的判断抬升了著述文地位,并进一步将古文辞限定为史学的叙事文,借此敲打了盛极一时的桐城派与汉学派;另一方面,他指引究人伦世用的古文精神与嘉道之后的经世思想相通,已着嘉道之际批韩的先鞭。
-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干亩在胸中 忘年交文同:世上最懂你的那个人
-
作者:
周冉
-
关键词:
诗文
初次见面
文同
忘年交
苏轼
-
描述:在苏轼的众多友人中,文同很特殊。他们一生见面只有两>次,接触的时间非常短,却有着远胜于常人的友谊。苏轼有关文同的诗文共79首(篇),文同提及苏拭的诗文19首。文同死后,苏轼写下《再祭文与可文》,重现了二人初次见面时的情形,称文同“广口秀眉,忠信而文。志气方刚,谈词如云”。
-
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
-
作者:
刘清三
-
关键词:
命题材料
文化常识
文言文阅读
全国卷
-
描述:试题简评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材料仍为史传文,篇幅与往年大致相当。出人意料的是,今年命题选材的传主是考生特别熟悉的作家苏轼。虽然考生对苏轼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有所了解,但命题材料中的多数内容考生并不熟悉。近两年高考全国卷Ⅰ文言文阅读题选材,传主均为考生熟悉的著名作家(去年是贾谊),体现了高考命题对经典人物的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高考不一定避开考生已经见过或者熟悉的文本,课外阅读不必一味寻觅冷僻的东西,扩展一下熟悉的领域也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