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00)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500)
不好吴餐好蜀餐(一) ——李调元与川菜
作者: 江玉祥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李调元
描述:罗江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迹:父子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一门四进士指:李化楠,乾隆壬戌科进士;李调元,乾隆癸未科进士;李鼎元,乾隆戊戌科进士;李骥元,乾隆甲辰科进士。"两院"指李调元、李鼎元曾简放乡试主考官(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一次,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参加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乡试之主考亦称院使)。在四川历史上只有宋代眉山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父苏洵,子兄:苏轼弟:苏辙),和明代新都杨慎"祖孙一门三进士,孙儿殿试
中国传统文化在玉雕创作中的应用(1)
作者: 王子晴,王雪松
关键词: 坚持不懈 勤奋 传统文化
描述:玉雕作品《勤学,戒嬉》以两个小孩子为主体,打破玉石原来的形状,表现出儿童可爱活泼的造型。“勤学,戒嬉”总结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作品正是借鉴了这部著作,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培养孩子们刻苦学习的精神。
被遮掩的诗名和影响力 ——论宋代古文大家曾巩的诗歌创作
作者: 谷曙光
关键词: 诗歌 曾巩 宋诗 散文化
描述:宋代文学大家曾巩的诗名久为文名所掩,对其诗向来缺乏深入研讨,曾巩诗的主要艺术渊源为韩愈诗,曾诗的散文化特征明显,精整凝练为其突出表现。曾巩诗的风神,可概括为一种优柔的韵度,如风中莲花,摇曳生姿。曾巩诗在宋诗中常被忽视,实则在北宋诗文革新中,曾巩羽翼欧、王,接力苏、黄,乃宋诗之重要一环。曾巩其诗可称为宋诗的一个典型标本,其人亦是后世大众化文学偶像,过去对其诗之影响力有所低估。
“幽人”:解读苏轼的一个易学视角
作者: 沈松勤
关键词: “幽人贞吉” 苏轼 文化性格
描述:在贬谪黄州时期,苏轼以"幽人"身份演《易》,著成《苏氏易传》,至谪居海南时修订完稿。其中对"幽人贞吉"作了别具一格的演绎,赋予崭新的内涵,并提出实现"幽人贞吉"的策略和途径。这与整部《苏氏易传》一样,不乏思想意义和理论价值,其思想理论却更多地被苏轼用于"洗心""忘忧",成了他作为"隐约而不愠"的"幽人"情怀及其生命的实践形态。这是解读苏轼,尤其是黄州、惠州与儋州三地苏轼的文化性格和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易学视角。
黄庭坚《书摩崖碑后》研究
作者: 黄顺国
关键词: 浯溪文化 书风变化 黄庭坚
描述:黄庭坚是北宋书坛巨擘,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崇宁三年黄庭坚自鄂州前往谪所宜州,途径浯溪停留约一星期,留 下了一批书迹,尤其《书摩崖碑后》,不仅见证了黄庭坚晚年书风之变,更是掀起了后世关于浯溪“中兴”话题数百年的辩论。本文在梳理 黄庭坚浯溪行迹的同时,重点分析《书摩崖碑后》的历史变迁、书风之变以及此碑对浯溪文化的影响,深入分析此碑刻的书法、文学价值。
上页 1 2 3 ... 11 12 13 ... 98 99 10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