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策论中的“君子”人格与儒家政治情怀
-
作者:
单江东
-
关键词:
文人政治
政治德性
人文情怀
人性论
君子
-
描述:苏轼的策论是中国文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他以旷世罕见的"大文豪"身份参与了北宋中高层的政治活动,与新旧两党均有交集,其对中国文人政治的反思俱见于其大量的策论之中,而"君子"又是其策论中的重要议题。秉持儒家仁义为本的政治德性,苏轼的"君子"议题既反映了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中的"身份政治",也折射出他对儒家人性教化与科举制度关联性的思考。通过苏轼策论中的这一议题,我们可以重新评价儒家"君子"人格所展现的主体性、普遍性和创新性在社会治理和制度稳定方面的特殊意义。本文主张,通过苏轼"君子"议题的提示,儒家政治德性中的"仁智勇"三达德可以再细分为"仁"与"智勇"两类德性,以"仁"为主体性、基础性的人文德性,以"智勇"为客体性、运用性的制度德性,由它们共同构成评价中国文人政治的基本要素。
-
北宋文人朋友圈
-
作者:
-
关键词:
词作者
归去
首词
朋友圈
著名文学家
知府
苏轼
北宋文人
-
描述: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熏笼。此词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作于1078年初夏,主要抒发对于丰收的喜悦之情,这首词是他任徐州知府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知府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一职。
-
文人画中的汉字性:以苏轼的《潇湘竹石图》为例
-
作者:
匡景鹏
-
关键词:
汉字性
语图融汇
汉字符号学
文人画
-
描述:"何谓文人画"一直是艺术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问题。画家和学者们大都在历史框架内考察文人画的内涵与外延,然而却很难达成共识,这主要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理想形态与历史真实存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个富有争议的话题,那就是不再关注其本体论特征,而是用汉字符号学的方法考掘其构意法则。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元素,汉字性是生成文人画的重要机制。汉字性根本特征就是语图融汇,文人画内容面的意符性特征和表达面的笔墨性特征都具有汉字性的本质特征。
-
文人画的“诗性”与诗意空间营造
-
作者:
冯健
-
关键词:
诗性
绘画作品
古代画论
古代绘画
吴道子
诗意空间
文人画
-
描述:一、古代画论中"诗"与"画"的关系古代绘画理论中不乏对"诗"与"画"关系的阐述。[1-3]将这些理论摘取出来进行综合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将画家的作品与画家兼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主要是针对唐代著名诗人兼画家王维的绘画作品与同时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比较。如《宣和画谱》中所说"维所画不下吴道玄也……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由是知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另外,苏轼也曾专门写诗比较过王维和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