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
作者:
王渝淇
-
关键词:
散文
文学评论
朱自清
-
描述:宋代苏轼在《定风波》中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内心安宁在什么地方都如同在家乡一般,体现出他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朱自清先生这样写道,扬州虽不是先生的出生地,但在扬州生活的十几年可谓是他一生中最安定的日子,所以我认为扬州对先生来说也是"此心安处"吧!先生将自己认为是扬州人,那么看待《扬州的夏日》就不可抱有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等一样的态度,这并不是普通的游记,因为在笔墨之间夹杂浓浓乡思。这篇笔墨简短的散文载于1929年《白华旬刊》,身处乱世时思及故乡,因此写下这篇名气不算大的散文。朱自清的一生似乎与"水"结下缘分,读书、工作,奔走于江浙各地,足迹遍及南北方各地。四处漂泊也为他热爱写游记提供了条件。
-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
-
作者:
罗安宪主编
-
关键词:
作品集
古典散文
中国
唐代
-
描述:经典是经过长期历史选择,而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大影响,并最大限度地承载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经典。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增长智慧,开拓视野,还可以变化气质,陶冶情操。特别是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通过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中华传统经典中选编了最为重要、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重要经典,涵盖传统经学、哲学、历史与文学,成为“新十三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并开设经典诵读等级考试。文本的主要功能是诵读,故对文字不作解释,只对生僻字或易混字作注音。唐代散文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柳之外,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