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策论中的“君子”人格与儒家政治情怀
-
作者:
单江东
-
关键词:
文人政治
政治德性
人文情怀
人性论
君子
-
描述:苏轼的策论是中国文人政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他以旷世罕见的"大文豪"身份参与了北宋中高层的政治活动,与新旧两党均有交集,其对中国文人政治的反思俱见于其大量的策论之中,而"君子"又是其策论中的重要议题。秉持儒家仁义为本的政治德性,苏轼的"君子"议题既反映了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变中的"身份政治",也折射出他对儒家人性教化与科举制度关联性的思考。通过苏轼策论中的这一议题,我们可以重新评价儒家"君子"人格所展现的主体性、普遍性和创新性在社会治理和制度稳定方面的特殊意义。本文主张,通过苏轼"君子"议题的提示,儒家政治德性中的"仁智勇"三达德可以再细分为"仁"与"智勇"两类德性,以"仁"为主体性、基础性的人文德性,以"智勇"为客体性、运用性的制度德性,由它们共同构成评价中国文人政治的基本要素。
-
乘风破浪 与时俱进——走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误区
-
作者:
余雄
-
关键词:
法治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与时俱进
政治认同
-
描述: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一直奉为圭皋,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为世人所认可。"传道",处世为人之道,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薪火相传,深远持久。"授业",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等影响深远。"解惑",解答疑惑,辩难析理,增长学问,提升境界。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所处时代和社会导向,范围太小,打上时代烙印。能接受教育者毕竟是极少数人。而且,目标也是"学而优则仕",缺乏普世价值。虽然这些已经时过境迁,但还会留下一些影响,让人们念念不忘。到了新时代,对教育和教师重新定位。高考成为教育教学中无形的"指挥棒",一切围着高考转,导致千军万
-
早期黄埔军校赣籍教职员考释
-
作者:
石坚平
-
关键词:
政治人才
黄埔军校
军事人才
江西
-
描述: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共和苏俄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在军校筹备和创办之初,胡谦、刘峙等大批赣籍军官投身军校,充任教职。随着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满足军校对政治人才的需求,中共先后派遣和安排了熊雄、许德珩、饶来杰等一批赣籍人士进入军校,或充任政治教官,或从事政治宣传,或负责组织管理。他们为早期黄埔军校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记熊雄最后的时日
-
作者:
伟英
-
关键词:
民国
政治人物
生平事迹
中国
-
描述:熊雄为他一生追求的革命理想和事业献出了生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了革命而死,"便是于革命有贡献","若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死,为了恋爱而死。为了军阀走狗而死……毫无意义而死,还是死于非命"。 1892年3月11日,熊雄出生于江西省宜丰县芳塘下屋村。瑞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考入南京优级师范学堂,感于清政府的腐败,帝国列强欺凌,乃投笔从戎。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1913年,又参加了反袁世凯的江西湖口起义。后随李烈钧出亡日本,得识孙中山先生,进入黄兴、李烈钧为流亡日本的革命军官开办的浩然军事学校学习。翌年参加了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护国和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