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8)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68)
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
作者: 龚爱华,任芳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美学欣赏 林语堂的翻译观
描述: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押韵艺术探析——兼与苏轼、杨万里的次韵追和相比较
作者: 黄金灿
关键词: 和陶 《归去来兮辞》 杨万里 陶渊明 次韵 苏轼
描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体现了极高的押韵艺术,完美地达到了"韵随意转,天然凑泊"的艺术境界。苏轼与杨万里的次韵追和,虽步武陶韵却并未被其所限,而是成功实现了创新与突围,彰显了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陶辞、苏辞与杨辞虽然使用的韵字及其顺序几乎完全一样,但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却构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范型:陶辞是名副其实的"归去来兮辞";苏辞实际上是"归不得兮辞";杨辞则是"不愿归兮辞"。苏辞、杨辞由于基本沿用陶辞的押韵结构,故将陶辞的押韵艺术展现得更为鲜活、立体。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浅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 佟桂梅
关键词: 定风波 归去来兮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描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下简称《定风波》)是苏轼的名篇。关于这篇作品的批评鉴赏和教学设计,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在近日的教学活动中,我对文本中体现的文化做了探讨,有一些新的发现。谨以此谈一点一得之见,野人献曝,恳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市井交游在黄州:“苏东坡”诞生地
作者: 黄薇
关键词: 苏东坡 归去 团练副使 水部员外 市井 黄州 苏轼 交游
描述:"黄州真如在井底!"元丰三年(1080)苏轼在给妻弟王元直的信中如此直白叹道。乌台炼狱百余日,当劫后余生的庆幸很快消散,袭上他心头的便是巨大的落差感。苏轼被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水部员外郎本是水部(工部第四司)的副长官,但检校意味着只是代理或寄衔,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助理官,也是挂名空衔而已,因为后两句明确表明苏轼无权参与公事
上页 1 2 3 ... 10 11 12 ... 32 33 34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