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7)
栏目特邀主持人:龚斌
作者: 龚斌
关键词: 栏目 主持人 寓意 饮酒 陶渊明
描述:栏目特邀主持人:龚斌
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
作者: 沼口胜
关键词: 刘柳 诗歌 东晋 寓意 陶渊明 文学研究 《乞食》
描述:《乞食》诗究竟是记述陶渊明自身体验的纪实作品,还是蕴含作者某种寓意的作品,至今尚无定论.我认为,《乞食》这首诗是作者年青的时候曾经有机会向某人吐露一直藏在心底的某种设想,后来那个人去世后,为回顾当年,以假托“乞食”这一虚构情节而作的诗.而且,我想作者藏在心底的某种设想,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步骤.进而,我推想,作者之所以用“乞食”作假托,是因为当时有必要韬昨晦真情隐饰真意.
“寓意于物”与“适意逍遥”——苏轼美学思想再探
作者: 江梅玲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适意逍遥 人生哲学 寓意于物 留意于物
描述:与"留意于物"所呈现出的浓厚情感色彩不同,苏轼"寓意于物"的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以往说"意",往往注重主体精神,却不自觉忽视"意"其实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天然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两个层面。"寓意于物"要求艺术家对外物物性以及内在之理有高度的把握,笔下所呈现的是万物不断变化的自然之意。"意"也有主观性的特点,艺术家可通过外物呈现出自我情感及品性。而苏轼之所以强调创作的"无意"性,正是不断提醒人们不要局限于法度之内,而忘却了享受艺术过程本身的自由快乐。"寓意于物"包含了"取意于物","物我相融","意畅情出"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适意逍遥"是"寓意于物"过程中主体的精神状态。苏轼所希望达到的是不限于某个范围的"无适而不可"的境界。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足。
苏轼的物观 ——读书笔记
作者: 王文承
关键词: 功名富贵 万物之理 寓意于物 《超然台记》 富贵利达 内外结合
描述:纪念苏轼,应该研究他的物观。物观是人们对物理、物用、物人关系和物心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有高尚与庸俗、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苏轼在《上曾丞相书》中写道:轼不佞,自为学至今,十有五年。以为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也。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