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元代文人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接受
-
作者:
叶志衡
-
关键词:
元代文人
陶渊明
屈原
心灵寄托
-
描述:从汉代开始,评屈议屈之作不断;中唐以后,尊陶崇陶之风渐起。屈原和陶渊明分别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许多文人的精神偶像。北宋苏轼作“和陶诗”,开宋人喜欢评屈议陶、两相比较之风。有元一代,将屈原与陶渊明进行比较之风大炽,其痕迹遍及诗、词、曲、文各个领域。元代文人或颂陶贬屈,或颂屈贬陶,或屈陶皆颂,或屈陶皆贬,普遍喜欢拿屈陶二人说事。这是元代文艺思潮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它已经超出文学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形成这一特征和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因为大量汉族文人固持的正统儒学思想、元代统治者的特殊文化政策以及屈陶二人的思想、境遇与元代汉族文人思想、境遇相契合所致。
-
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研究
-
作者:
郭怡
-
关键词:
“月”意象
文学蕴含
情感寄托
苏轼
-
描述: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寄予了他对社会现实以及自然万物的探索与思考。在苏轼的诗词中不难发现他对运用自然意象的喜爱与擅长,而在这些自然意象之中,又以"月""水""风雨"等意象的运用频率最高。本篇论文主要选用古今以来大众对苏轼作品较为熟悉的"月"意象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文学蕴含以及苏轼的情感寄托。
-
浅论苏轼艺术创作的生命寄托
-
作者:
苏晓虹
-
关键词:
书画艺术
生命寄托
苏轼
-
描述:苏轼在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巨大,令人叹为观止。在仕途失意、窘迫人生的直接推助下,苏轼选择"忘适之适"、"物我相忘",苏轼在书画上找到了生命的寄托,在书画中提升精神境界,达到"物我相忘"的人生境界。同时,苏轼在面对苦难时依旧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在另一番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其豁达乐观的心态在任何方面都一望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