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5)
“道”与“文”的纠葛:韩愈“文以明道”观新论
作者: 张明
关键词: 文以明道 古文 韩愈 儒学
描述:韩愈提出"文以明道"观,力求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他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意图,但是后世的评价或者责备其"道"之不纯,或者批驳其"文"之不粹,"道"与"文"相纠葛,令我们难以恰切把握韩愈的整体面貌。因此,必须拨开迷雾,回到韩愈自身以及他所处的历史境遇,梳理出他关于"道"和"文"的真实思想和创作实践。从"道"的层面,韩愈从儒家士大夫的立场出发,着眼于现实政治,以儒家之道干政,重在践行,但由于身不居其位难以施展,才将"道"的意图表现于古文创作中;从"文"的角度,他以集大成的创作水准,提出"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以"道"为"文"之根本和动因,并在文中融入了"道"的内容主题,充分贯彻了"文以明道"的理念。
苏轼“诚”的经世指向
作者: 刘斌,张云霞
关键词: 中庸 经世 人格 苏轼 儒学
描述:《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文本,对其研究代不乏人,苏轼在继承前人诠释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突破。其《中庸论》认为,"中庸"的主题是"圣人之道",而寻绎"圣人之道"的关键是对"诚"的理解。"圣人之诚"其"性""乐之",是发自本性的"知味"、体味,这恰好暗合儒家的实践智慧——体"诚"必"道济天下"。苏轼的"诚"似乎不囿于"慎独"的自我修养,他更希望这种"诚"在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发挥"经世"的功能,担当"经世"的责任,同时在"经世"实践中体味、验证、强化"至诚"之"性"。这也是"自省"与实践互动相成的过程,通过这一特殊过程使"明体""达用"贯通起来。
从陶渊明早期教育看其出仕心态
作者: 杨智雄
关键词: 儒学教育 陶渊明 玄学 出仕心态
描述:从陶渊明早期教育看其出仕心态
陶渊明诗中的新儒学
作者: 方斯锐
关键词: 新儒学 陶渊明 新自然观
描述:陶渊明诗中的新儒学
王安石对先秦儒学的扬弃 ——兼论王安石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作者: 王书华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儒家道统 王安石 中国哲学
描述:青年时期王安石立志学习孟韩,做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随着其道德性命之学的创立,王安石产生了由孟韩并重到摒弃韩愈、独尊孟子的转变;而随着其道德事功的建立,王安石更是产生了糠秕孔孟、比肩稷契的人生理想。王安石评价人物的标准是道、德、业兼备,其心目中的道是德与业的综合,业又包含道术与事功。就道术而言,王安石自认为继承甚至超越了孔孟的学说,弥补了孔孟学说中天道观、辩证法、人性论等方面的不足,其功堪与孔孟比肩,甚至超越孔孟。就事功而言,王安石以执政之身,借助封建皇权的力量,一方面将儒学提升到学术界的主流地位,并使之上升到皇权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用其道德性命之学指导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实践,使得儒学的内圣之道达成外王之功,这一点也是孔孟梦寐以求而未曾达成的理想。对于荀子,王安石虽然汲取了其唯物论思想,但却将其剔除儒家道统之外。综合而言,王安石心目中的儒家道统序列是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