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猛兽”:朱子对宋代名士“阳儒阴佛”思潮的批判及其意义 ——以《杂学辨》为中心
-
作者:
许家星
-
关键词:
朱子
经学
道统
《杂学辨》
阳儒阴佛
-
描述:朱子丙戌所撰《杂学辨》标志着他由溺佛到归本儒学的转变。《杂学辨》非一般意义上辟佛老之作,而是通过严厉批判苏轼、苏辙、张九成、吕本中四位"贵显名誉"之士以佛老解经之阳儒阴佛思想,来达到辨紫朱、清门户、正人心、崇孟学、立道统的目的。朱子对四者的批判集矢于性命论和工夫论,驳斥了性道不可言、以诚造化、格物默识等异端之说,充分显示了不畏权威、接续孟学、弘扬洛学的弘道立场,反映出通过掌握儒家经典解释权来重振儒学的策略。《杂学辨》不仅关乎朱子思想的前后转变,而且发挥了持守儒家经典本位,维护儒学纯洁性的作用,对理学及儒佛关系的走向皆具不可忽视之意义。
-
朴拙传神:宋吉州窑雕塑瓷
-
作者:
彭明瀚
-
关键词:
佛造像
彩绘
夸张
宋代
乳白釉
造型
吉州窑
动物
雕塑
点彩
-
描述:陶器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创造,瓷器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巨大贡献,在1万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泥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瑰宝,雕塑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品种。陶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江西商代吴城文化时已有原始瓷塑,晋代洪州窑生产的青瓷谷仓盖上常饰以堆塑人物纹和鸟兽纹。宋代江西吉州窑、湖田窑、白舍窑等窑场均大量生产供人们观赏把玩的雕塑瓷,装点环境,美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吉州窑瓷塑以巧拙相生的造型手法,
-
从《六月二十夜渡海》看苏轼的复杂思想
-
作者:
燕慧
-
关键词:
儒、佛、道思想
苏轼
《六月二十夜渡海》
-
描述:北宋著名文人苏轼,在文学造诣上独一无二,却有着艰难坎坷的官场之路。从《六月二十夜渡海》一诗可以看出,苏轼虽然一生起起伏伏,但是他有一种于困境中超脱的人生观。苏轼尊崇的儒家、佛教、道家的思想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在他人生的后期走向交织合一。在苏轼的一生中,或许对于自己的经历也有些许幽怨,他的通达、旷然却使他的精神在逆境中熠熠生辉。
-
苏轼佛印故事流传研究
-
作者:
谭婷婷
-
关键词:
禅宗典籍
文人创作
民间文学
苏佛故事
-
描述:苏轼与佛印的故事自宋代产生以来就流传甚广,二人一士一僧的形象受到文学创作者们极度的偏爱。以苏轼佛印为人物题材的小说、戏曲、散文、民间故事等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蓬勃发展,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主要依赖于民间、文人、僧人群体的继承与创作。
-
寿星老人考
-
作者:
郭佳
-
关键词:
十八罗汉图
道教神系
生日习俗
寿星
佛寿图
-
描述:寿星老人与道教神系中的"南极老人""南极长生大帝"等无关,唐玄宗将寿星之祀设于君王诞辰节日举行之后,寿星才在晚唐时期成为道教神仙,并与生日习俗密切相关。北宋初期君王诞辰节日出现了献寿星图为贺礼的生日习俗,寿星图上的神仙还不是寿星老人。生日习俗中的寿星图发展成为生日之人的画像,寿星老人的形象由此在北宋中期出现。苏轼的《佛寿图》揭示了寿星老人的形象来源于作佛的画像为寿星图,该形象可能基于当时十八罗汉的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