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穷”相遇间的参悟 ——苏轼《方山子传》旨意浅析
-
作者:
徐地仁
-
关键词:
《方山子传》
方山子
人生经历
-
描述:在苏轼一生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方山子"陈慥与其父陈公弼竟占了二篇,可见苏轼与陈家父子间的情谊确实非同一般。对于《陈公弼传》的写作情形,苏轼在传中做了这样的表述:"公没十有四年,故人长老日以衰少,恐遂就湮没,欲私记其行事,而恨不能详,得范景仁所为公墓志,又以所闻见补之,为公传。"显然,在陈公弼已有墓志的情况下,苏轼还要在他去世十四年之后,仍真心一意地要给
-
浅析苏轼的人生境界及理想境界
-
作者:
高雅涵
-
关键词:
人生境界
理想境界
苏轼
-
描述: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在深厚的文学底蕴下,形成了独特的三观.在儒家、道家与佛家三种文化的影响下,苏轼经历了与常人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三起三路,不改初心,每个阶段的人生境界、理想境界各不相同,却又出奇的一致.苏轼的人生境界与理想境界,对后人有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一方面介绍苏轼的生平,另一方面探讨苏轼的人生境界与理想境界.
-
简论“归隐” 诗词的几类抒情范式
-
作者:
霍明宇
-
关键词:
采菊东篱下
白居易
抒情范式
人生经历
-
描述:在古典诗词中,同样是写渔樵归隐之情,但作家抒情的质地和情感的强度却有所不同。有人在表面的超脱下写出了内心的不甘与愤懑,如陆游、辛弃疾。有人则在出处穷达之间找到了精神上的超越,从而安顿了内心的不平,淡化了情感的冲动,如苏轼。有人在世俗的困顿中找到了实用主义的全身之道,从而及时行乐,中隐于仕,如白居易。还有人彻底忘却世俗,全然归耕于田园,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平淡真醇的境界,如陶渊明。
-
韩愈:正确的人生态度 终会有美好结局
-
作者:
钟一
-
关键词:
被贬
人生态度
韩愈
-
描述:1大唐在768年迎来了一位诗人,其父韩仲卿为其起名为韩愈。韩愈三岁时,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之后由兄长韩会抚养。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任后不久就去世了。韩愈只能跟随寡嫂郑氏在困苦和颠沛中度过。这些经历让韩愈越发刻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