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1)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71)
从结伴而行到独自求索 ——苏轼《后赤壁赋》文本品读
作者: 田博
关键词: 贬黄州 文学创作 穷而后工 赤壁 苏轼 《赤壁赋》 《后赤壁赋》 写作时间
描述: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并没有消减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许是"穷而后工",他接连写下两篇散文佳作:《赤壁赋》与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前篇写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后一篇在"是岁十月之望",前后篇的写作时间仅相差不长不短三个月,皆以"赤壁"为游览地点,苏轼可谓对"赤壁"情有独钟,他所去的赤壁是否为真正的"三国战场",作者并不深加考证,只取其"赤壁"之名而寄托
遵循行文的逻辑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就<赤壁赋>谈生命之变》一文的两个疑点与王尚文先生商榷
作者: 陈宏明
关键词: 赤壁赋 苏东坡 具体的人 王尚文 提出质疑 人的生命 《赤壁赋》
描述:王尚文先生在《语文学习》 2020年第9期发表了《就谈生命之变》一文,对苏轼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一个个具体的人,生命如‘我’真会有无尽、不变的一面吗?苏东坡的《赤壁赋》在认为人的生命在变的同时,提出有其不变的一面,这从道理上讲,是完全讲不通的。生命不是恒量,而是矢量,是有方向的,从生到死不可逆转,是一次性的,不能像万物那样可以‘再生’。"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乐、悲、喜”
作者: 张军喜
关键词: 团练副使 《前赤壁赋》 乌台诗案 佛禅思想 千古传诵 寄情山水 黄州 《赤壁赋》
描述:《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流放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彷徨,行动上不自由,精神上孤独苦闷的时期。然而苏东坡毕竟胸怀旷达,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老庄佛禅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富有哲理,凝聚着非常深沉和丰富的人生内涵。这是一篇心灵之文,是苏轼心灵的外化。这篇辞赋的艺术技巧不仅值得我们反复去解读,更值得我们去借鉴探讨学习。一、融景、情、理为一体,构思缜密精粹
画赤壁——历代文人的文化打卡地
作者: 一凡
关键词: 赤壁赋 文人画家 传统文人 中国绘画史 黄州 齐家治国平天下 苏轼 《赤壁赋》
描述:引言《赤壁赋图》作为一个绘画母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不算生僻题材,从南宋始到近代,基于苏轼创作的"两赋一词"思想内涵而作图像化表达的画家不在少数。画家们为什么要画"赤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前人对苏轼《赤壁赋》在书画中接受的原因已有过分析。仅从文人画家的视角来看,大部分画赤壁的文人首先是对苏轼一生的经历产生强烈共鸣,其次是他们对只有苏轼真正做到了卸下传统文人的包袱,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甘愿在黄州做一个真正的农民产生了另一种共鸣。
《赤壁赋》课堂实录
作者: 龚卫娟
关键词: 赤壁赋 苏东坡 课堂实录 探究性学习 苏轼 《赤壁赋》 游记散文 有机结合
描述:老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用两节课对赤壁赋这篇课文进行了梳理,文中景、情、理三者的完美有机结合使得本来只是一篇普通游记散文变得很不普通,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苏东坡也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的目光都投在了苏轼身上,却忽略了吹洞箫客这片绿叶。今天呢,咱们就聚焦这个洞箫客,进行一堂探究性学习。”
上页 1 2 3 ... 5 6 7 ... 13 14 15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