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8)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38)
“矛盾分析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运用
作者: 廖冰凌
关键词: 抒情表意 归隐 不获骋 矛盾分析法
描述:“矛盾分析法”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运用
论李仁老汉诗与中国文人之关联
作者: 姜夏1,2,尹允镇3
关键词: 矛盾心理 李仁老 汉诗 陶渊明 苏轼
描述:论李仁老汉诗与中国文人之关联
《定风波》优秀课例
作者: 赵球球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苏轼 矛盾 不合情理 渔父
描述: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苏轼成全了黄州。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四年间,政治理想破灭,生活清贫,然而其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带着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用一支妙笔写下了种种体悟,为后人留下了最为灿烂的文学遗产,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定风波》。《定风波》集中体现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为了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苏轼,学习其超然洒脱的人格
人生最应该坚持的五件事
作者: 王思楠
关键词: 独立思考 矛盾冲突 淡然处之 最高级 苏轼 应对工作
描述:1第一,保持思考。独立思考,是许多人毕生都在追求的能力。无论是应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还是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能独立地去思考,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永远都不要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始终在思考的路上。第二,保持内心的强大。如果有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不如试着强大自己的内心。公元1082年春,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春游途中风雨骤至,附近无可避雨之处。他却淡然处之,漫步在雨中,写下了名作《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内心若足够强大,便能从最低处的生活里,活出最高级的优雅。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作者: 吴怀东
关键词: “质而实绮” 矛盾两极 外枯中膏 思维方式 易学
描述: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上页 1 2 3 ... 5 6 7 8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