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苏轼对李白的接受 ——以《瑶台风露》评点为例
-
作者:
刘铠齐
-
关键词:
李白
评点
《瑶台风露》
苏轼
接受
-
描述:晚清同治七年(1868)未刊抄本《瑶台风露》是现存唯一的李白五言古诗选本,由鲍瑞骏与王鸿朗共同编选,现藏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该书在评点李白五言古诗时,不仅重在追溯其渊源,还着意探寻其影响。鲍、王二人从诗歌的情感表达、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精神境界等不同方面,由表及里地谈到了苏轼对李白的接受,其评语亦不乏可取之处,对李白和苏轼的诗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以《瑶台风露》的评点为例,结合李白、苏轼的具体诗歌作品,详细分析苏轼对李白的接受情况。
-
朝鲜文人对韩愈《别知赋》的接受
-
作者:
娄玉敏
-
关键词:
朝鲜文人
《别知赋》
韩愈
接受
-
描述:《别知赋》是韩愈辞赋的代表作,因其中寄寓了浓重的离情别思、深厚的知己之意、深沉的自嗟际遇之叹和强烈的积极用世之心而被后世积极效仿,甚至流传域外,为朝鲜文人所接受,并对其争相模仿,这是共同儒家文化圈影响的结果。但朝鲜文人并不是一味模仿,他们在仿作中也对《别知赋》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在表现技巧上将景物描写与心志抒发相结合,丰富了仿作的内涵;在思想内容上,通过追忆情境,加深了离情别绪,增强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
乌台诗案前苏轼诗对白居易诗的接受
-
作者:
萧楚敏
-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接受
化用
苏轼
杭州
-
描述:苏轼诗对白居易诗的接受包含了宋诗成长初期对中唐诗变成果的扬弃。一般认为苏轼对白居易的重视始于黄州期间,其实应提前至首次到杭州时,且苏轼对白居易的态度尚未达到敬慕的程度,而是理解与寓托。以乌台诗案为节点,从诗歌化用的角度讨论苏轼人生前期对白居易诗的接受,发现苏轼少年时已对白诗有印象,青年时从态度疏淡到入京后渐有共鸣;倅杭期间,他体验、反思了“中隐”生活并大量化用白诗;在密州、徐州、湖州,苏轼提出时人慕白实为“自托”,对白诗的化用方式也从沿袭模拟过渡到“以故为新”,展露出宋诗特色。
-
略论苏、黄、米对李邕书法的接受与创变
-
作者:
丰俊青
-
关键词:
宋四家
书法
李邕
接受
-
描述:李邕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然而他的书名被其文名掩盖。作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对李邕书法的接受一方面来源于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源自对"二王"书法的尊崇,确立了李邕在北宋书法史上的地位。李邕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其"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书学观对苏轼、黄庭坚、米芾影响极大。本文以李邕书法在北宋的接受情况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其被苏轼、黄庭坚、米芾接受后的创变,以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