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7)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17)
韩愈的人生低谷及其《送区册序》
作者: 吴宇翔
关键词: 序文 写作背景 监察御史 岭南意象 赠别 唐德宗 韩愈 阳山县
描述:《送区册序》为唐代著名文人韩愈谪居岭南阳山期间所写的一篇赠别序文。文章言简意赅,虽不满300字,但对我们了解唐代岭南的社会形势和北方士人心目中的岭南意象具有重要的帮助。赠别序文的写作背景序文写于韩愈从监察御史被贬,担任连州阳山县令期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时任监察御史。
关于“乌台诗案”
作者: 陈星蒙,钱玉趾
关键词: 乌台诗案 王安石 张方平 开封府 御史台
描述: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一起后人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事件的主角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书画家苏轼(1037—1101)。英宗时,他以进士出身入判登闻鼓院,后入史馆修起居注。王安石拟行变法时,苏轼向神宗上书陈说新法之弊。神宗便单独召见他,想听听他的具体意见。《宋史·苏轼列传》记载了他对神宗的直言:"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宋史》本传讲,神宗听到这毫不遮掩的话,"悚然",就是恐惧害怕。
“乌台诗案”的文书运行过程及相关文本属性考辨
作者: 张宜喆
关键词: 审刑院 文书运行 乌台诗案 御史台 中书门下
描述:根据朋本《乌台诗案》及《长编》所载"乌台诗案"的相关信息,可以大致还原出"乌台诗案"的文书运行过程。在诗案立案、审讯、检法量刑、覆议,乃至最终圣旨裁决后相关部门执行的全部过程中,文书的运行十分频繁。朋本《乌台诗案》除"御史台根勘结按状"小标题下相关大理寺检法量刑部分内容外,其他内容应当都来自御史台勘得的供状及收到中书门下"奉圣旨"劄送的下行文书。而《外集》所载"乌台诗案"的主体部分应当是一份中书覆奏状,内容主要来自审刑院覆议后的上奏文本,最后一句"准圣旨牒,奉敕,某人依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应当是与官告同时下发给苏轼的中书敕牒的节录。中书宰执通过进呈取旨与签发下行文书在整个"乌台诗案"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与作用。
苏轼笔祸与乌台诗案
作者: 胡文祥
关键词: 宋神宗 乌台诗案 变法派 张方平 王安石变法 御史台
描述: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宋神宗决定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旧党"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这给了一心整垮"旧党"的新进们机会,而著名的大学者苏轼刚好赶上了风口浪尖。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至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宋太祖曾刻石铭志,其中有"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一条。但"乌台诗案"就差一点毁了太祖遗训。
古代文人“润笔”趣谈(中)
作者: 徐康
关键词: 摩诘 润笔 监察御史 唐开元 田园山水诗 王右丞 诗人王维 右拾遗
描述:九、送润笔找错门唐代诗人王维(701—759),字摩诘,太原祁县人,唐玄宗时曾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官职,唐肃宗时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右丞相),世称"王右丞"。王维以诗文著称于唐开元、天宝年间。他擅长五言诗,田园山水诗尤佳;加之他精通书画,山水画技艺极臻精妙,又浑然天成,当时的画家几乎无人能及。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深谙音律。有一次,有人得到一张《奏乐图》,不知道乐曲的名字,就拿去请教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