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2)
按栏目分组
历史文化(61)
社会生活(1)
韩愈的夷夏观及其对古文思想的形塑
作者: 刘宁
关键词: 夷夏 文统 古文 韩愈 道统
描述:韩愈的夷夏观对其古文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韩愈夷夏思考的核心是排斥作为"外国之法"的佛教,树立"中国之法"。相对于以民族和文化来区别夷夏的传统观念,韩愈的夷夏观有了更为浓厚的国家意识。其所谓"中国之法",并非单纯的儒道,而是包含了以儒为本的中国道统,以及兼容百家的中国文统,反映了对中国国家精神文化传统的丰富认识。中唐王权重振呼声强烈、边患压力加大,增强了时人的国家意识,构成了韩愈夷夏思考的重要时代背景。夷夏新识的激发,令韩愈走出唐代古文前辈宗经复古的传统格局,形成文道并重、"三代"与"两汉"兼取的独特古文思想。宋人对韩愈的夷夏新识颇多共鸣,这是韩愈古文思想能深刻影响宋人的重要精神背景。
“道”与“文”的纠葛:韩愈“文以明道”观新论
作者: 张明
关键词: 文以明道 古文 韩愈 儒学
描述:韩愈提出"文以明道"观,力求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他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意图,但是后世的评价或者责备其"道"之不纯,或者批驳其"文"之不粹,"道"与"文"相纠葛,令我们难以恰切把握韩愈的整体面貌。因此,必须拨开迷雾,回到韩愈自身以及他所处的历史境遇,梳理出他关于"道"和"文"的真实思想和创作实践。从"道"的层面,韩愈从儒家士大夫的立场出发,着眼于现实政治,以儒家之道干政,重在践行,但由于身不居其位难以施展,才将"道"的意图表现于古文创作中;从"文"的角度,他以集大成的创作水准,提出"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以"道"为"文"之根本和动因,并在文中融入了"道"的内容主题,充分贯彻了"文以明道"的理念。
论韩愈古文谱系的外在理路与内在矛盾
作者: 陈文新
关键词: 骈文谱系 萧统 古文谱系 韩愈
描述:一般认为,韩愈所建立的古文谱系,以"载道"为宗旨,继承和发扬了诸子和史传的传统,它与萧统等人建立的以辞、赋为宗的骈文谱系,是一种针锋相对的关系。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上的,无论是萧统等人,还是韩愈等人,最为看重的其实都是"文";韩愈对"载道"的强调,乃是一种策略性的做法。韩愈古文谱系的内在矛盾由此产生:韩愈的古文谱系与六朝骈文谱系的所谓针锋相对只是表面现象,韩愈所追求的目标同样是成为一流文人;从外在的理路看,"文以载道"确有策略上的必要性,但由此造成的内在矛盾则对古文的发展造成了不容讳言的负面后果。
苏轼古文英译的副文本功能研究 ——以序言、注释和评论为考察对象
作者: 李雪丰
关键词: 英译 功能 副文本 苏轼古文
描述:副文本对于典籍翻译意义重大,不同形式的副文本在翻译中承担着各自的功能。苏轼古文译本的副文本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以其中的序言、注释及评论等副文本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功能,以及对译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效的副文本不仅陈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同时通过对文本的深度阐释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并且对古文在海外的传播和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国内古文英译及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夕贬潮阳路八千(专栏·左迁录)
作者: 宗城
关键词: 欧阳修 唐宪宗 古文运动
描述:韩愈是中唐历史的一位传奇人物,古文运动领袖,经历了政治上的起死回生。他谏迎佛骨,怼了皇帝一脸,眼看要被腰斩,幸亏人缘好,才从政治的断头台里下来,贬到岭南了事。本来,他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了,但神奇的事再次发生,韩愈被贬期间,唐宪宗驾崩,朝中剧变,新即位的穆宗再次重用他,令他时隔一年后重返长安,担任兵部侍郎,次年六月,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既掌握政治实权,也是士大夫里的儒家领袖,可谓人生赢家。但韩愈得知被贬诏令时,是真的以为自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