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元老——朱轼
浏览量:20次 发布时间:2021-02-07 17:06
【关键词】 帝师元老——朱轼
在高安市有一出家喻户晓的采茶戏——《南瓜记》,至今还在上演。《南瓜记》就是以朱轼为原型而创作的。故事讲的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庭勾结官府,横行霸道,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第十房夫人。适逢回高安为老母拜寿的宰相朱轼所闻,并设下巧计救出杜兰英,严惩王寿庭和一班贪官污吏。为表感激之情,丁文选挑担南瓜去与朱母祝寿。这个采茶戏深受老百姓欢迎,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朱氏宗谱》记有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游高安艮溪里。艮溪里人以苏轼游此为殊荣,对苏轼推崇备至。朱轼受此影响,将学名取为朱轼。
朱轼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浙江巡抚,上任伊始,便把“清吏治,正风俗"作为急务。他说,要考察官吏,没有比奖励廉洁惩办贪污更重要的;要使风俗淳厚,没有比禁止奢侈、崇尚节俭更要紧的。他下令取消巡抚衙门的额外摊派,精简巡抚的出入仪仗队。由于他自奉廉洁,以身作则,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浙江政风为“通国第一”。
朱轼治理海患功绩显著。清代,浙江海宁、上虞一带常遇海患,海潮给老百姓造成了灾难。在元代,明代筑堤塘,堤基尽是浮沙,多次崩塌。朱轼经过实地考查,反复研究,认为只有采用“水柜法”筑石堤,才能保持永久。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堤另筑堤坡,高度大约为堤身的一半,仍然用木柜为主干,外面酥巨石二三层,用来保护堤脚,从此以后海堤坚固,沿海的老百姓免除了水患。人言“朱轼所修不塌”。
康熙五十九年(1720),朱轼任左都御史。次年,山西、陕西大旱,朱轼差往山西劝粜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灾民。他还组织劳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课税,以利粮食流通。同时,他责令地方官设厂医治患病灾民。此后,他又疏请山西建立社仓以备荒歉;大兴水利,引泉灌田,老百姓深受其利。
诗人袁枚诗《朱文端公墓下之作》:“鸦鹭曾居第一班,衣冠常惹御香还。独将经术樟三圣,自起清风播九寰。玉魂骑箕苍昊上,石麟沐雨翠微间。寻思几滴西州泪,仰止松皖不忍攀。”赞誉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朱轼不但是历史上对政治有重大建树的杰出人物,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才、著述丰富、潜心教育的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他曾先后被雍正、乾隆皇帝诏充为《圣祖实录》《世宗实录》总裁,乾隆皇帝在给朱轼的祭词中称“朱轼学术端醇,器资凝厚,早登词苑,蜚声著作之庭”。在教育方面,朱轼不但培养出乾隆皇帝这一文武兼备、治国称雄的杰出人才,而且在重振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雍正曾题诗云:“高岳生良佐,兴朝瑞老臣。南昌持藻鉴,北斗重权衡。忠岂唯供职,清能不近名。眷言思共理,为国福苍生。”
朱轼为官清正,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高安市村前镇龙溪村剑形山建有朱轼墓。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