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瑰宝 —宜丰李家祠窖藏

浏览量:20 发布时间:2021-05-21 22:09

【关键词】 尘封瑰宝 —宜丰李家祠窖藏

        宜丰县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境内,东距南昌市 120 公里,南距宜春市 90 公里。境  内先秦时期的遗址星罗棋布,曾出土一件大型铜铙,是目前江西境内发现最大的铜铙。 三国时期设立宜丰县,治地位于今宜丰天宝一带,是赣西北九岭山区最早设立的行  政中心,至今已有近 2000 年的建置历史。可以说,宜丰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的文化古县。

 

尘封库房 30 年的瑰宝

        1989 年,宜丰县邮电局建设通信交换传输综合大楼,决定拆除老邮电局大院内  篮球场边老屋李家祠堂。5 月 13 日,民工挖基脚时,在李家祠堂位置挖出一批文物。 现场工作人员马上报告了县博物馆,时任副馆长的龙飞带领业务股长肖乐生(后两  人分别任宜丰县博物馆第二任和第四任馆长)立即赶到工地处置,二人对现场进行  了简单清理,将所有出土文物收回到博物馆,并初步整理清点有铜器 9 件、瓷器 3 件, 共计 12 件。尔后,于当年 5 月 19 日、8 月 1 日两次登记造册入库。

        由于宜丰县博物馆没有展出条件,出土器物入库以后,直至 2018 年之前,未对 该批文物进行宣传和深入研究。原始的入藏清单上只有最初命名和判定的时代: “铜 勺 1 只,宋;铜香炉 1 只,宋;铜独角兽熏炉 1 只,宋;铜鸭形熏炉 1 只,宋;压 胜钱 1 枚,宋;葵花镜 1 面,宋;铜镕器 3 只,宋;开片青釉陶香炉 1 只,宋;青 釉瓷香炉 1 只,民国;宝蓝釉觯 1 只,民国”。

        转眼到了 2018 年,宜丰县博物馆新馆建成,高安市博物馆原馆长刘金成先生受 邀为其基本陈列征选展品。当他发现藏品总账上一个民国仿哥窑三足炉的名称时,便让工作人员找出实物查看。当刘金成看到实物后,脑海画出一个大大的疑问,这  么精美、标准的哥釉三足炉是民国时期的仿品吗?接着,他又询问该炉在馆内的收  藏历史。原来在十几年前,有专家曾对该香炉做过鉴定,认为是赝品,被继续尘封  在仓库中。刘金成请工作人员查看原始入库凭证,发现当年入库不仅仅是这一件器物, 库房角落里还有一批被厚厚尘土覆盖的珍品。为此,他建议宜丰县博物馆对这批文  物开展追踪溯源调查。


43.png

出土文物入库凭证


追踪溯源 再访当年亲历者

        宜丰县博物馆值班日志及宜丰县博物馆文物账本获知,该批器物是 1989 年 5 月 13 日从出土工地收集回馆的。除了到场的博物馆两位工作人员,是否还有其他见证人呢?

        2019 年 3 月 20 日宜丰县博物馆组织人员走访出土时的现场以及邮电局老职工, 寻找当年基建工地施工过程中文物出土时的见证者。原邮电局老职工钟志高回忆: 他当时是邮电局大楼工程建设负责人之一,知道工地挖基础时民工挖出了东西,县 博物馆来人收缴走了,并奖励了民工两条香烟。

        原邮电局职工李文回忆:在工地 1 米宽,1 米多深长条形的墙基里面,挖出一个 缸样的东西,抬起来就碎了,然后看到有人在旁边水池清洗青铜鸭子。

        原邮电局大楼承包建筑的刘浩回忆:当时是挖到了东西,但他不在现场,事后 民工向他反映,好像挖出一个陶缸,缸里面有东西,博物馆来人取走了,当时也没 跟他们办理任何手续,所以具体有哪些东西也不清楚。

        当年亲历者之一龙飞的后人、宜丰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龙书玲回忆说:他爸爸当 年是博物馆的副馆长,后来当了博物馆的第二任馆长,是她爸爸带着肖乐生亲自到 现场取回了这批出土器物,并多次交代她说邮电局工地出土了一批文物。

        博物馆第四任馆长,也是关键见证人并现场提取文物回博物馆的肖乐生回忆: 有这么回事,具体看入库清单就知道,你们可以找到原始的入库凭证,证明这批文 物的来历,而且是我亲自从一个陶缸里取出来的,共 12 件。

        通过走访现场见证人及博物馆亲身经历者,综合出土青铜、瓷器的造型、器物 种类、器物用途等因素初步推断,1989 年 5 月 13 日宜丰县李家祠出土的这批器物 应该是一个古代窖藏的埋藏物。


44.png

器形器类丰富多样

        青铜熨斗勺口沿铸条状边一周,口沿接柄处铸有如意形挡,通体光素无纹饰。通体覆盖绿白色铜锈斑,勺底腐蚀残损洞一处。圆筒形体,范铸、焊接成型。敞口,斜壁下收,平底,勺体口沿处置一长条形扁柄。高 9.4 厘米,口径 16.2 厘米,底径 11.8 厘米,柄长 14 厘米。

        青铜双耳三足香炉  半球形体,范铸焊接成型,敛口,折沿鼓腹,弧底,炉口 沿对称焊接两环形立耳,弧底承接三兽足。通体覆盖绿白色铜锈斑,重度腐蚀,炉 体从口沿至腹部的冲线呈长条形。高 8.5 厘米,口径 7.5 厘米 , 足高 2.5 厘米。

        青铜狻猊香熏  狻猊形熏,盖兽面为独角,双耳,阔口,怒目圆瞪,兽胸前铸 一活钮与炉盖连接,饰有一条蛇呈 S 状盘于炉底,蛇的首尾分别与炉腹吻接。炉身錾刻有卷云纹装饰。范铸、錾刻打制成型。炉呈兽身空腹卷尾,盖呈独角兽状,炉 身置一钮连接兽首盖(已残) ,炉四足直立,底足置 S 状环形底。通高 21.5 厘米,宽 8.7 厘米,底长 9.4 厘米,底宽 7.3 厘米。


45.png

青铜独角兽香熏(正面)              青铜独角兽香熏(侧面)

        青铜鸭香熏  该炉浇铸工艺精巧,整炉造型  呈鸭形,腹腔,至炉流。炉流以鸭颈向上引流开口, 呈鸭嘴状,背部开椭圆形炉口置子母边,应置有  子盖扣合,下腹铸鸭蹼形炉足一对,炉身盖面及  两侧铸翎翅装饰,栩栩如生。高 22.2 厘米,宽 7.2  厘米,长 13.2 厘米。

        铜十二生肖八卦钱  扁平铜钱币状,正面中  间开圆孔,随圆孔外饰圈弦纹两道,第二道与第  三道弦纹之间铸“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字,外圈弦纹接沿,  呈八卦扇形平分十二等份,与内十二生肖字对应  饰十二生肖动物图案。背面中间开孔处饰圈弦纹  两道,整面饰有朱雀、玄武等东方四神,外沿饰  弦纹一圈。直径 5.5 厘米,厚 0.3 厘米。


46.png47.png


        青铜菱形铭文镜  镜面光素,呈葵形状,背 面铸“清似玉壶、莹如秋月”铭文,背面边沿起唇边一周,中饰一小型穿钮(已残),其余无纹。直径 12.3 厘米,厚 0.3 厘米。

        青铜釜  共 3 件。造型相似,呈 v 形筒状,敞口,折沿,斜腹下收,折腰。高 20 厘米左右,口径 35~41 厘米不等。

        哥窑灰青釉冲耳乳足炉  炉 口呈唇口状,口沿两边对称竖冲 耳一对,束颈,鼓腹,底部均衡 承接三乳足。施满釉,双耳釉薄 处呈淡紫色,乳足底端露胎处呈 铁褐色,釉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开 片纹,大开片为铁线状,小开片 露浅淡黄色,金丝效果弱。炉口 沿见有两条间断性长条形缩釉, 炉内缩釉呈点状,底部缩釉分别 为斑状及点状。炉底部有支烧支 钉六枚,炉内见套装烧支钉点五枚。通高10.8厘米,口径12.2厘米。


48.png

哥窑灰青釉冲耳乳足炉


        祭蓝釉三足爵杯敞口,杯口呈椭圆翘叶状,流端尖细,流 尾宽短杯口凹面处两边贴塑一对 矮柱,半球形柱帽,杯斜壁下收至腹部折腰,饰弦纹一周,杯下腹部呈不规则圆形,平底,底部对等三角承接三足, 外撇,三足已残断。胎质坚致,细腻白润,露米黄色火石红,爵杯上半部胎体薄, 下半部胎为实心。通体施蓝釉,釉汁莹润肥厚呈深蓝色,釉不及底,三足内壁无釉, 釉薄处现白色胎边。通高 7.4 厘米,宽 6.2 厘米,长 11.9 厘米。


49.png

祭蓝釉三足爵杯


        青白釉筒形三足炉  敞口,圆筒形,口沿直臂下收,环形圈底足,炉底承接有三足, 已残。胎质坚致,细腻白润,底胎露米黄色火石红。施青白釉,釉汁莹润釉面肥厚。  高 5.5 厘米,口径 6.6 厘米,底 6.1 厘米。

扫清封尘 发现价值重大

        1989 年 5 月 13 日宜丰李家祠窖藏出土的器物数量不多,但器物品种较为丰富, 它不仅有各类青铜器、八卦生肖钱,还有著名窑口烧造的哥窑青瓷及景德镇生产的 名贵瓷器,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及地方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宜丰出土的 9 件青铜器,与 1990 年宜春市高士路法院基建工地出土的元代窖藏 青铜器对比,器物造型特点相似。出土的青白釉筒形三足炉、祭蓝釉三足爵杯与江 西高安元代窖藏、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安徽繁昌元代出土的同类瓷器有着相似时代 特征。出土的祭蓝釉爵杯,与浙江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的祭蓝釉爵杯、安徽 歙县元代窖藏出土的祭蓝釉爵杯比较,胎质、釉色、成型工艺、造型特征基本一致, 属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烧制的产品。由此而论,李家祠窖藏应元代所藏。

        这样的话,窖藏出土哥窑灰青釉冲耳乳足炉就成为中国古代瓷器研究的重大发 现。目前类似器物仅存两件,其中一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宜丰出土的这一件属 第二件,极其珍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发现元代大小窖藏中,出现哥窑器物极为 罕见。哥窑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独特工艺,以其做工精良而著称,被列为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尤其是哥窑,到目前为止还未确切发现其烧造窑址,并被我国 考古学界列为陶瓷考古史上疑案,其神秘度远超五大名窑中的四座。近年来,关于 哥窑烧造的具体年代到底是宋代还是元代仍有争议。宜丰元代窖藏出土的这件典型 的哥窑瓷器,或许可为目前哥窑断代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参考。


相关文章